儒林新声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林新声 >
家文化与圣人家风
发布日期: 2024-01-28 浏览次数:157 来源:《圣人家风》 作者:孔丽
家是人生活的基本场所,是感情的可靠归宿,也是人精神品格形成的重要场域。家庭成员除了婚姻血缘上的相连,还形成了相近的思想信念、行为习惯等。中华民族重视家,并围绕家形成了丰富的家文化。其中,儒家尤其关注家文化,形成了“家国天下”的理念。如,《孟子·离娄上》提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作为修身与治国之间的重要连接,既是修身的首要之所,也是国家治理、社会安定的根本保障。整体的家庭和谐稳定,可以带来国家天下的和谐稳定,也带来个人生活的安定幸福。可以说,家是修身养德的主要场所,是良好社会秩序的保障,也是政治稳定的基础。
儒家的家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修身、齐家、治国等多方面内容。家文化在典籍中有很多论述。如,“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礼记·中庸》)。修养君子之道,要从处理家庭中的夫妇关系做起,是在家中做起。“孝梯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要做到仁,要从家庭中对父母的孝、对兄长的悌这一根本做起。“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礼记·大学》)家庭中都做到了仁与让,国家就能兴起仁与让。“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家”作为修身、治国、平天下之间的纽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家风是家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家风又称门风,主要指家庭的整体风气、风尚,常需要几代人传承发展而成。家风内涵丰富,表现为家族成员的精神风格、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总体状态,凝练着家族成员的人生态度、道德素养、信念追求等。有什么样的家庭,便有什么样的家风。在士、农、工、商四民分业的时代,士有士的家风,农有农的家风,工、商亦然,从总体上说大致如此。当然也不否认同一类别之下有若干个体的差异。
家风具有隐蔽性,不易为人所察觉,又时时处处存在,成为无形而强大的力量。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成员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乃至人生走向等,主导着家族的发展趋势。而且,在“家国天下”的独特模式下,每个家庭的家风汇聚起来就形成了社会的整体风气,家的整体风气决定了国的风气。家风也可以反映国家文明程度、社会的风气。
家风具有稳定性,一经形成便可能比较长久地存在于家庭中,影响家庭多年,乃至数代。不同的家风影响的时间有所不同。民间有一种说法: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良好的道德家风注重家族成员的道德修养,自然能守住家业,使家风传承长久。耕读传家,通过耕保持勤劳的习惯,通过读书保持思想的进步,养成勤劳好学的品格,家族也会长久兴盛。最为短暂的是把富贵传给子孙却没有让子孙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反而养成他们好吃懒做等恶习,富贵也就很快散尽。
家风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有可能发生改变,转变为具有其他风格内涵的家风。这需要家庭中出现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人物,以其思想或行为带动家庭中其他人发生改变,渐渐形成新的思想观点和行为习惯,并传承下去,固定下来,成为新的家风。中国家风中改变最为显著、成就最为辉煌、影响力最大的家风,莫过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圣人家风,即至圣孔子家风、复圣颜子家风、宗圣曾子家风和亚圣孟子家风。
孔子祖上几代都属于春秋时期士阶层,到孔子时仅为底层的士,近乎平民阶层。当时士阶层大多学习礼乐,其中不少人以相礼为业。孔子幼年丧父,主要受到母亲的教导,年幼以“陈俎豆”为乐,喜欢练习行礼,更有向学的志向,“十有五而志于学”。他学无常师,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与典籍,20多岁时以知礼而闻名于鲁国。孔子30多岁时,开始授徒教学,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转变。后来,他又在鲁国任司空、大司寇等职。孔子晚年删述“六经”,教授弟子,思想体系成熟完善。可以说,孔子通过广泛学习知识、深入研究思考,由平民转变为思想深遂、学识渊博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的蜕变也带动家庭发生了改变。他教育儿子孔鲤学诗学礼,教导孙子子思儒学的真谛。子思得孔子思想的真传,成为推动儒学发展的重要一员,并且子思将其思想知识传给儿子孔白,孔白传儿子孔求,孔求传儿子孔箕……通过这种子承父教的形式,孔子的思想学说在家族中代代相传。孔氏家风固化成以传承儒家思想学说为内涵的文化世家之风,被人们称为诗礼家风。后来,孔子不断受到世人的尊崇,被尊称为“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等,孔子诗礼家风也就可以被尊为至圣家风。
颜子与父亲颜路本属于鲁国平民,先后学于孔子。颜子更为优异,好学乐道,重仁重德,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多次得到孔子及同门的赞赏,被评为德行第一。颜子的仁德思想影响了其子孙后代,改变了原有的家族风气,逐渐形成了以仁德为特色的家风。颜子最早配祀孔子,后被封为复圣,颜子开创的仁德家风也就被尊称为复圣家风。
曾子与父亲曾点也属于鲁国平民,以务农为生,也先后学于孔子。曾点是“半耕半读”,一边跟随孔子学习,一边耕作务农;曾子也有和父亲一起“耘瓜”的记录。可以说,曾子父子大半时间是“耕读传家”,中国传统社会两千多年兴盛的耕读家风与曾子父子有着密切的关系。曾子通过勤奋学习,领悟孔子“一以贯之”之道,得孔子思想精髓,学成以后不再务农,而是以弘扬儒学为己任,招徒讲学于洙泗一带,并且一度“友教士大夫”,居武城,为武城大夫之师。教学中,曾子也亲授儿子们,将他的仁孝思想在家族中传承下去,形成了仁孝家风。曾子是从平民中走出来的圣人,被尊为宗圣,曾子家风也由耕读传家晋升为宗圣家风,这是曾子对平民耕读家风的突破与超越。
孟子出身战国时期平民家庭,母亲以纺织为生,非常重视对他的教育。孟母三迁其家,最后定居到学堂附近,将孟子带到了儒家文化的门前。孟子潜心学习儒学思想,自称“私淑”孔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授徒教学,重视“仁义”,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念,如仁政、性善、浩然之气等。同时,孟子将其思想在家族中传承下去,形成了以仁义为核心的优良家风。孟子在儒家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亚圣”,他开创的仁义家风便被誉为亚圣家风。
从以上可知,四大圣人家风的开创者孔子、颜子、曾子、孟子原本都是平民,家风也只是平民家风。他们通过自身努力,成为知识渊博、品德高尚、思想深遂的社会精英。他们不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而且把思想美德传递给子孙,从而改变了家庭的风气,使家族上升为富有文化涵养的文化世家。随着孔子、颜子、曾子、孟子被尊为圣人,他们开创的家风也被提升为圣人家风。
圣人家风的形成告诉人们,家庭的风气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人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等也在改变着家庭的风气。人改变了,家风也会发生改变。所以说,家风具有可塑性、可变性,改良家风的最佳途径是修身养德、向学习儒、重视家教等。圣人家风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普通家庭可以学习借鉴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