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新声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林新声 >
儒家故事 | 刘宗周:子欲孝而亲不待
发布日期: 2023-07-29 浏览次数:187 来源:《儒家故事》 作者:常昭顼
刘宗周(1578-1645),明末著名思想家。字起东,号念台,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因讲学于山阴蕺山书院,人称蕺山先生。刘宗周出身贫寒,万历年间登进士第。天启年间为礼部主事,右通政,因弹劾魏忠贤削籍归乡。崇祯初年,任顺天府尹,因政见不合辞归。再任工部侍郎,累擢左都御史。又因要求赦免姜采、熊开元之罪而革职。福王监国时恢复官职,痛陈时政,弹劾马士英、刘泽清、高杰,力争阮大铖必不可用,上书未被采纳而辞归故里。杭州失守后,绝食二十三日而死。
刘宗周政治上力主以儒家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思想,实现君正臣直、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世界。他为官清廉严毅,体察百姓疾苦,反对阉党乱政,希望弭平党争,对起义的农民军,主张招抚,“流寇本朝廷赤子,抚之有方,盗贼还为吾民也”(《明史》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一百四十三刘宗周、黄道周》,清张廷玉等编)。学术上,刘宗周师承许孚远,并受到高攀龙等东林党人的影响。在“理气”关系上,刘宗周认为“盈天地间,一气而已矣”(《体认亲切法》),“理即是气之理,断然不在气先,不在气之外”;“离心无性,离气无理”。又认为“理”是“至善之体,而统于吾心者也”(《语录》);在道器关系上,认为“离器而道不可见,故道器可以上下言,不可以先后言”(《学言中》)。但又认为“通天地万物为一心,更无中外可言,体天地万物为一本,更无本心可觅”(《名儒学案·蕺山学案》)。在坚持具体事物和一般规律不可分离、没有先后的同时,夸大了“心”的作用。刘宗周提出“慎独”说,主张通过“克己”“择善”来达到“诚敬”。
刘宗周和他创立的蕺山学派,在中国思想史特别是儒学史上影响很大,并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清初大儒黄宗羲、陈确、张履祥等都是蕺山学派的传人。刘宗周著作颇丰,有《刘蕺山集》十七卷,及《刘子全书》《周易古文钞》《论语学案》《圣学宗要》等。
刘宗周出生前5个月,年仅三十岁的父亲刘秦台就病逝了。家计败落,室空如洗,炊烟屡绝。母亲章为淑,不得不在小宗周刚刚满月后,把儿子抱回了娘家抚养。刘宗周的外公家境也不富裕。宗周六岁时,舅舅给了他一件粗布衣,刘宗周一直穿了十年。母亲为了供给家用,日夜纺织,寒暑不辍。小宗周晚上常常边读书边陪着母亲纺织,机杼之间,篝灯相向,咿唔读书声与织布声萦绕盘桓。
刘宗周的外公是当时小有名气的学者,自然就成了刘宗周的第一位老师。外公不仅教他应试科举,还常常给他讲古人忠孝节义的故事。刘宗周往往听到深夜,毫无倦色,向往、窃慕之心早早扎下了根。小宗周不仅领略了养育之恩的浩大深沉,也接受了良好的道德教育,恪守孝道、尽忠国家成为他终生不渝的信条。他虽然没有得到父爱,却一直“侍母惟谨”。
刘宗周不仅聪明好学,而且善于学习。第一次习作的时候,外公就称赞说:“甥儿佳器也。”认为小宗周将来必有成就。十七岁时,刘宗周拜鲁念彬为师,学习八股文写作。受外公的影响,刘宗周行文有规矩,有法度,但少有变化。鲁公于是教育刘宗周多取《左转》《史记》和先秦诸子的笔法,明白文风纵横变化的道理。刘宗周潜心揣摩,短短三个半月之后,就以新的文风呈现给鲁公。鲁公对刘宗周善于应变的能力既惊喜又诧异。由于两位老师取向不同,刘宗周不得不在私试的时候,把循规蹈矩的文章交给外公,把富于波澜之变者交给鲁公。 
工夫不负有心人。万历二十九年,刘宗周入京师礼部会试,金榜题名。但他的母亲已于当年二月病逝,连儿子中进士的喜讯也没能听到,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刘宗周于放榜的第二天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恸哭不已,几次昏厥。他星夜南奔,不敢有一点儿耽搁,但到家的时候,已经成殓了。刘宗周未能面瞻母亲的遗容,不禁泣不成声。他亲自结庐,守丧寄托哀思。庐四周涂上了白垩,大小仅容得下跪拜。他足不出庐,泣血三年,形容憔悴,以至于不拄杖不能站立。亲朋吊念,不禁感慨:未见守丧哀戚至此者!后来,刘宗周为了弥补生不见父的遗憾,改葬了二老,他不但蔬食三月,终身系白幅巾,而且给自己起了一个别号“念台”,永生缅怀从未谋面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