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学术研究 > 学术活动 >
我院举行2011年“学术活动月”演讲决赛暨总结大会
发布日期: 2011-04-20 浏览次数:173 来源:未知 作者:kza
       4月19日,我院召开了“学术活动月”动员大会,学术演讲比赛经过各部室举行的预赛,进入了全院决赛阶段。5月30日,我院在学术讲堂举行2011年“学术活动月”演讲决赛暨总结大会。党委书记庄金兰、院长杨朝明、副院长张文科、纪委副书记胡志平,我院特聘专家“泰山学者”曾振宇教授,特聘研究员刘振佳、刘彬、宋立林及全院干部职工参加了演讲与总结大会。
       经过预赛阶段的遴选,我院共有十名同志进入决赛,先后登台发表演讲,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各自的观点,彰显了青年学者的风采。
       杨朝明院长、曾振宇教授及我院特聘研究员刘振佳、刘彬、宋立林分别做了精彩的点评,大家一致认为,2011年“学术活动月”演讲比赛相比去年在选题、立意以及演讲水平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并提出希望,努力在学术规范与创新性、演讲逻辑与感染力等方面继续提高。
       张文科副院长宣读了2011年学术论文、演讲比赛获奖人员名单。此次演讲比赛共评出最佳课件制作奖三名,获得者分别为李翠、管蕾、韩涛;优秀演讲一等奖李翠,二等奖管蕾、韩涛,三等奖陈以凤、王希孟、房伟;优秀论文一等奖陈金海,二等奖陈以凤、潘波涛,三等奖王希孟、韩涛、陈霞。院领导分别为获奖选手颁奖。优秀演讲一等奖获得者李翠和优秀论文奖一等奖获得者陈金海分别代表获奖者发表感言。
       庄金兰书记作总结讲话,指出2011年“学术活动月”活动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将学术论文评比和学术演讲比赛分开进行,独立评比,突出了学术;二是活动的参与面广,号召不同学术专长、不同研究领域的专业人才积极参与;三是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很大提高;四是注重演讲技巧,基本实现由学术报告到学术演讲的转型。本次“学术活动月”活动,既展现了我院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又展示了青年学者的学术演讲风采,在学术研究和演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期间,我院还举办了春秋讲坛2011年启动仪式,杨朝明院长作了题为《孔子“梦周公”的历史解读》的首场讲座。整个“学术活动月”,精彩纷呈,硕果累累,是全院干部职工集体智慧的结晶。举办“学术活动月”有利于提高研究人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提高研究人员的演讲水平,有利于我院学术研究队伍的建设。2011年“学术活动月”活动的成功举办必将为我院今后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庄书记强调,学术研究是我院发展的生命线。我们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以科学的精神,务实的态度,高标准、严要求,实现学术研究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加快我院向“建设世界儒学研究交流中心,组织引领国际儒学研究”的宏伟目标迈进的步伐。
       附:(本部分内容放在学术研究栏目里)
       1、魏衍华:《寿丘:被遗忘的文化遗产——曲阜未来旅游开发的新亮点》
       寿丘凝结了黄帝诞生地、少昊陵、舜作什器等人文信息,是中国上古文化的缩影。然而,与曲阜“三孔”相比,却属于文化遗产中被遗忘的部分。虽然由于北宋皇帝崇尚道教、尊崇黄帝,有过暂时的辉煌,但受景灵宫毁于雷火、“万石山”成为“少昊陵”等自然、人为因素的影响,寿丘逐渐被人们遗忘。近年来,中华文化标志城的筹建,寿丘文化遗产则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其开发必将成为曲阜未来旅游开发的新亮点。
       2、房伟:《衍斯世之道统——文庙从祀制度初探》
       文庙从祀制度是文庙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孔门弟子及后世贤儒附祭文庙的形式来彰显国家对孔子、儒学的尊崇。文庙从祀制依照与孔子的亲疏远近和对儒学贡献的大小,将从祀者分为“配享”、“配祀”、“从祀”三个位阶。这一制度的形成,既有上古礼制作依据,又有后代统治者及士人阶层的大力推动。从本质上讲,从祀制度反映了儒家道统的衍续,但政治势力特别是皇权的介入,又使得这一制度本身体现出道统与治统的交融与争斗。
       3、陈金海:《朱本源对孔子史学思想的理论思考》
       朱本源以孟子“《诗》亡然后《春秋》作”的命题为理论起点,考察了孔子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历史发展观和史学价值观;又以《易传》为中心分别考察了孔子“易简”的哲学方法、“变易”的世界观和基于“性命之理”认识的本体论,从而完成了对其史学思想的理论构建。朱本源的学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中西相互参证的理论思维中。这种理论思维及成就,为当前儒学研究提供了思考方向。
       4、李翠:《从“恒产”与“恒心”看儒家的民生方略及现代意义》
       “有恒产者有恒心”是儒家伦理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充满着一种兼济入世的世俗实用性,坚持从生活中来理解道德,以道德来为生活辩护。这一观念的政治含义便是张扬民生,并以富民为其旨归,透现出浓郁的民生关怀。儒家主张先富后教,并提出了种种富民利民的民生方略,对现当今我国的改善民生进程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5、王希孟:《从牟宗三之美学思索看儒家之诗教》
       牟宗三在翻译康德第三批判的过程中,批评了康德所谓的“合目的性原则”,代之以“无相原则”为审美判断之超越原则,并赋予“分别说”的美以独立领域。在儒家六艺之教中,诗教居于首位,且具有多个层次。透过牟宗三之美学思索关照诗教,或可见审美与教化并无实质矛盾,而重视审美或许更能提升教化之品级。
       6、王淑琴:《汉武帝封禅与儒家文化浅析》
       汉武帝封禅泰山典礼“颇采儒术以文之”,用儒家竭力推崇的巡狩祭岳制和明堂制以及五色土礼祭制改造了封禅礼仪,这是汉武帝从具体礼仪上儒家化的过程。汉武帝封禅的历史意义,不仅使皇帝权威得以强化,而且在封禅过程中,汉武帝对封禅礼仪的规定,寄寓、隐喻和象征着他向臣民宣布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独占鳌头,已经正统化和制度化。
       7、卢巧玲:《从朱熹<小学>看古代孝道文化》
       本文从朱熹《小学》出发,通过对《小学•明伦》中“明父子之亲”部分的分析,从“亲待父母之节”、“顺从父母之命”、“事病、亡父母之仪”、“父母之孝的外化”四个方面探讨了古代孝道文化,认为我们应该以兼容并蓄的态度来审视孝道文化,确实认识到孝道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8、陈以凤:《孔安国与汉代<尚书>学》
       汉代《尚书》有今文和古文两个传授系统。孔安国为《尚书》博士,曾授业弟子兒宽,与西汉时期今文《尚书》学的兴盛有密切关系。同时他还曾整理、认读孔壁古文《 尚书》,上献朝廷,并初步训解,传授子孙与弟子,开创了古文《尚书》学派。故孔安国兼通今、古文《尚书》学,对两家之兴均有发起之功,为汉代《尚书》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9、管蕾:《西汉前期道家视野中的孔子——以<淮南子>为例》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初期淮南王刘安聚集宾客编纂而成的一部集大成之作。此书虽然融合了道、儒、法、名等各派思想,但道家思想占据了绝对统领性地位。孔子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在其死后诸子各家就对他的形象进行了再塑造。道家,作为诸子中非常重要的一家,也在描述着他们心目中的孔子。《淮南子》一书完成于武帝即位之初,正处于儒道嬗变前夕,对《淮南子》一书中孔子形象及儒家思想探讨,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在此阶段儒家思想的发展情况及主流意识上由道及儒的转变过程。
       10、韩涛:《从<太平广记>看佛教的世俗化及其与道、儒之关系》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隋唐统治者的提倡和佛教僧侣的传播,佛教信徒日益增多,佛教信仰逐步深入民间百姓的日常生活,佛经的念诵、传抄、刻写以及佛像的建造非常盛行。佛教神灵崇拜与民间诸神杂糅在一起进入民众的信仰世界。佛教在世俗化过程中常常借用道教的概念和方式进行传播,与道教等民间本土信仰纠缠在一起。佛教的世俗化过程与儒家礼法文化从经典文本到士族家法门风再到向全社会的普及这一线索交织进行,二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