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新声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林新声 >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担负好新的文化使命
发布日期: 2023-09-06 浏览次数:1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武文霞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机理,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把握,指明了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在长期发展中积淀了深厚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形成了非常丰厚的文明硕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塑造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必然要求,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追求,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不仅为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借鉴与启示,而且为我们党保持先进性、体现时代性、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思想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境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都闪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光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中国人民所选择,在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高度契合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新时代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本质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推动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是马克思主义根植中国并不断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厚底蕴与肥沃土壤,使马克思主义获得丰富的精神滋养和文化浸润,也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坚实厚重的历史支撑。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展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和充足的底气,其中一个重要基础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所孕育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和熠熠生辉的优秀传统文化。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全面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我们要努力从中华民族跨越时空代代相传所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延续中华文化基因,展现新时代风采,提升文化自信自强的高度自觉,不断夯实文化自信自强的发展根基。自信自强既是中华文化的内涵特征,也是面向未来的发展指向,我们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研究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从历史的纵深中去了解、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凸显中国的文化底气,彰显中国的文化特质,激扬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延续着其民族的精神血脉,我们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互学互鉴、和睦共处,以更开放的视野、更宽广的胸襟、更包容的情怀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使之“为我所用”,书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互鉴新画卷,为世界文明增光添彩。

中华文化的独特精神特质、文化内涵、重大价值,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显著特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文化自信自强为中国精神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进而为中华民族注入持久强劲的发展动力。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方能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昂扬进取、行稳致远。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思想的引领、文化的滋养,需要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深入挖掘和科学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弘扬敬老爱幼、扶危济困、见义勇为、亲仁善邻等传统美德,挖掘和运用精忠报国、崇德向善、自强不息、礼义廉耻等道德教化资源,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凝聚起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深入挖掘和精心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的民为邦本、天人合一、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等文化精髓。不仅要充分展示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而且要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并在吸纳世界优秀文化中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我们要挖掘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积极推动“两个文明”相互促进、均衡发展,推动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培根铸魂,奠定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建设者和弘扬者,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一直肩负着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深刻领会文化“两创”方针的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持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和创新发展提供方法论指导。我们要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对传统文化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有选择地加以改造,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突出中华文明的基本特性,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我们要担负起新的历史发展使命和文化传承重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生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加快构建具有中国风格、时代特色、开放多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新格局。

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新需求,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挖掘传统文化重要元素,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以马克思主义真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坚持守正创新,秉持开放包容,凝聚起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磅礴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