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新声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林新声 >
儒家智慧与人类文明
发布日期: 2023-05-29 浏览次数:119 来源:孔子研究院 作者:王钧林
从 2500 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学至今,儒家智慧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做出了多方面的重要贡献;展望未来,儒家智慧还将对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人类文明的发展在空间上呈现出多元化或多样性的特征。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把人类文明划分为23 种形态,认为每一种文明形态都是一个独立的历史研究的单位。不同的文明形态有着不同的生命力,部分文明形态在历史进程中衰落了,甚至消失了。时至今日,只有欧美文明、东亚文明、阿拉伯文明还具有较为庞大的规模和较为旺盛的生命力,在世界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美国学者亨廷顿对于当今国际纷争和冲突背后的文明因素有一些深刻的洞见。事实上的确如此,欧美文明、东亚文明、阿拉伯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今乃至未来人类的命运:彼此和而不同,良性互动,和平发展,是人类之福;反之,必是人类之祸。这三大文明形态的背后,各有相应的信仰与理念系统作为支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欧美文明的信仰与理念系统由基督教提供;阿拉伯文明的信仰与理念由伊斯兰教提供;东亚文明的信仰与理念由儒家提供。由此可知,儒家智慧对于人类文明和世界和平的发展至少有着“三足鼎立居其一”的影响。 
人类文明的发展在时间上以 15、16 世纪大航海时代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此之前,人类文明的发展大致上处于彼此孤立、隔绝、封闭、不通声气的状态;在此之后,由于地理大发现和新海路的开辟,不同的文明形态之间有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切的联系,碰撞、沟通、对话、交流、互鉴成为常态,人类文明慢慢走向全球化时代。儒家智慧在此前后两个时期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有着明显的差异。在此以前,儒家智慧深刻影响和塑造了中华文明,并经由中华文明构建了东亚文明共同体,从而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此之后,儒家智慧既以寻求真理而赢得了当今人类社会的尊重,又以建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价值信仰而为当今人类文明提供了合乎时宜的精神食粮。 
儒家智慧并非一成不变,自孔子创立儒学 2500 多年来,儒家智慧不断得到充实、进步、提升,终成人类智慧的“东方海洋”。儒家智慧立孔子为宗师,汇集历代先圣、先贤、先儒的集体智慧,结晶而成,其本体特征有三而应用特征有四。 
一、儒家智慧的三个本体特征
一是儒家视智慧为美德之一,将其列入仁、义、礼、智、信“五常”中,这和古希腊将智慧列入“四德”(智慧、正义、节制、勇敢)有类似之处。在儒家那里,智慧既为美德,自身为善,那么,智慧的目的必定在于追求真善美,提升人的素质与福祉,打造尽可能完美的世界。换言之,智慧自身为善与智慧追求良知是完全一致的,亦即善智慧与善知识是完全一致的。儒家智儒学的知识、思想与智慧因为其自身为善,为良知,所以要求“知止”。“止”是“止于至善”之止。“知止”,是说儒家智慧不仅要寻求、发现善人、善事、善知识,还要循此一路走下去,直至发现至善之人、至善之事、至善之知识。自身为善是儒家智慧的本质特征。 
二是儒家智慧“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致广大”是指儒家智慧的认知视野极为宏大,认知事业极为崇高,可用“弥纶天地之道”“范围天地之化”(《周易》)予以形容;“尽精微”是指儒家智慧不满足于认知现象、轨迹、形下之器等外在显现的东西,而是还要探赜索隐,深入了解本质、规律、形上之道等内在深奥的东西;“极高明”是指儒家智慧既是“圆而神”的类型,又是“方以智”的类型,是“圆智”和“方智”的统一;“道中庸”是指儒家智慧认定“道不离人”,积极寻求并阐明百姓日用之道。 
三是儒家智慧一向坚持诚实不欺、实事求是的态度,遵循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的教诲,襟怀坦荡,老老实实,准确地揭示真相,科学地探讨真理,清晰地表达诉求,决不弄虚作假、不懂装懂。 
二、儒家智慧的四个应用特征
一是儒家智慧应用于“通古今之变”时,不滞于一时,不止于一人,而是通时达变,随时转进。时移世易,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演变,儒家智慧立其大,居其高,审视时代之变、趋势之变、方向之变、道路之变,尤其重要的是人心之变,分辨是非,区别正邪,探寻是否合乎天道、民意。凡是合乎天道、民意之变,儒家决不抱残守缺,墨守成规,而是顺势而为,积极推动,乐观其成;凡是不能顺天应人之变,儒家或予以抵制,或予以批判,决不与其同流合污。 
二是儒家智慧应用于“究天人之际”时,必以追求普遍性的价值与真理为鹄的。见人必穷究人性如何,见人性必穷究有无一个人皆有之的、人之异于禽兽的、共同的、普遍的人性,如果有,这个普遍的人性是什么;而一旦发儒家智慧现了这个普遍的人性是什么,自然就会按人性所需,设定相应的价值,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荀子·礼论》)。由此而来的价值,必定因为其合乎普遍人性而成为普遍价值。同理,见天也是如此。见天而穷究天道,见天道而穷究其运行的内在规律,以及“列星随旋,日月递炤”(《荀子·天论》)的宇宙秩序,一旦获取了有关宇宙秩序和天道运行的内在规律的真知、真理,自然就会知道如何顺应自然,如何“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以造福于人类社会。这是儒家智慧的思维逻辑所决定的。 
三是儒家智慧应用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必遵从“仁爱”原则,“修己以安人”(《论语·宪问》)。“修己”要求提升自身的道德和知识的素养,文质彬彬,恭敬有礼,言行端正,以身作则。“安人”要求以待己之心待人,爱护他人,尊敬他人;见人有难,及时伸出援手;见人安居乐业,不干预他人的自由。合而言之,“修己以安人”,就是在自己愿意的时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自己不愿意的时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是儒家智慧应用于培育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思想文化时,首先重视文化本源的厚植与守护,厚植其生命力,守护其纯洁性;其次是经常性地回到本源上来,返本以开新。一个民族的文化本源由该民族的圣人(精神导师)和经典所构成。领略圣人的气象,重温圣人的教诲,研读圣人的经典,必见启示,必有思考,必出新知。思想文化的持续发展,既靠“温故”又靠“知新”;创新才是不竭的动力。在守护本源和温故知新两方面的基础上,再以信仰构建民族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