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新声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林新声 >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创新社会治理之道
发布日期: 2023-05-19 浏览次数:176 来源:中共曲阜市委党校微信公 作者:江淑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构建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基层社会治理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支撑作用。社会的治理亟需我们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价值,实现现实社会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社会治理理念,增强民族身份的认同感,增强人民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归属感,进一步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社会治理理念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深厚的社会治理理念。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在社会治理理念上的主要代表流派有“天道治理理论”“霸道治理理论”“王道治理理论”三大领域。

(一)天道治理理论

天道治理理念本质上即道家治理理念。它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1.道法自然的治理理念

“道法自然”的治国理念就是说统治者首先要认识“道”,要认识万物的本源即世界和宇宙的运动规律,只有掌握了“道”,才能遵守“道”,依“道”而行。“道法自然”不仅是老子为统治者提供的一种有效治国准则,也是为人民提供的一种自为的政治导向。和谐的社会秩序不是由统治者创建的也不是由人民建立的,而是由统治者和人民共同维护的,这就是“道”的彰显和落实。同时老子的治国理念,要求统治者和人民在行“道”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减少个体的盲目思维,注重理性思维,从治身推及治国,增强人民对自然、对宇宙万物规律的尊重,促进个人和国家、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进而实现身国同治的目的。

2.无为而治的治理方略

道家政治思想以“道”为本源,提倡以“道”治国,在“道”的基础上,依照其遵循自然的特性,提出“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在道家代表人物老子的思想中,“道”是无为的基石,但“无为”并不是具有消极意义地让统治者什么也不做,而是让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时候要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这就是老子所讲的“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就是统治者不妄为,百姓不乱为,敬畏自然,顺应发展变化,最终实现天、地、人的和谐发展。

天道治理思想家们系统阐释了如何处理天下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强调既不能牺牲个人利益让利于天下,“损一毫利天下”,也不能牺牲天下让利于个人,“悉天下奉一身”。通过“无为而治”的治理模式,正确处理天下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才能最终实现“天下大治”的总目标。

(二)霸道治理理念

霸道治理理念主要体现在中国古代法家思想当中。霸道治理思想家们主要从人的自私本性和利己动机出发,强调在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上,轻视“个人利益”“个人自由”,转而要求加强“集权统治”和“权威政府”的作用。

霸道治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他的思想典型体现为继承总结先秦法家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治理理论。这一思想的核心是:人口的增加、财富的增产和社会水平的提高导致了社会竞争的加剧,进而导致社会矛盾增多,特别是封建社会君民矛盾和君臣矛盾增多,从而使得“无为而治”治理理论的失效,得民心、顺民情与仁爱等理念无法实现社会的有序,必须采用法家“法、术、势”为核心的集权治理。社会上出现了严刑重赏和权威震慑的治理方式,形成了古代封建社会依法治理与集权管理模式相结合的动态社会治理理论。

(三)王道治理理念

王道治理理念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当中。传统儒家思想强调“自上而下”(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管理与“自下而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迄今为止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影响力的社会治理理念。

古代王道治理理念强调重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封建社会君臣关系和君民关系上,实质上是关于重民、爱民、利民的“民本思想”的总和。王道思想从商周时期开始萌芽,历经多个朝代直至清朝,其间经历了多种形态的发展、变化和演进。但是,无论它的表现形式是“民为邦本”、以民为本的民本形式,还是“敬德保民”、以民为重的民重形式,还是“民贵君轻”、以民为基的民基形式,“利民富民”、让利于民的富民形式等,都明确显示出了“王、国、民”三者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鲜明揭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必须仰赖国君与百姓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古代中国思想家中,孔子、孟子是王道治理思想的集大成者,明确主张国君治理国家应当实行“仁政”“德政”,要求“为政以德”,曾经比喻“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认为“桀纣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要“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总体来讲,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社会治理理念,是“天命-王命-民命”关系的产物,其中也蕴含着一定程度上关于社会治理合理、恰当的理念,对于我们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有着积极的参考意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治理的支撑作用

(一)优秀传统文化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本源力量

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五千多年的连续性,因而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重大而深远的。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来发现问题、阐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贯通与启迪的效果,就一定能够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强大的本源力量,进而更加有力地彰显“文化自信”。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要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守正出新才能历久弥新。我们要秉持客观、科学、理性的态度,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去其糟粕,将优秀资源置于当代文化语境下加以重新挖掘与开发,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命力,才能从中汲取本源力量,积极主动地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与发展。

(二)优秀传统文化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需要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各种不确定性与风险挑战,在基层社会治理领域表现尤为明显。当前基层存在不同程度的利益分化、价值多元、矛盾多发等现象和问题,有的呈现出越来越复杂化和多样化发展趋势。传统文化将恻隐之仁和羞恶之义作为道德建构的根基和源泉,注重激发人性内在的善,倡导仁爱友善、扶危济困和见义勇为等良善行为,能够重塑基层社会的价值标准和尺度,起到调节人际关系、协调利益矛盾、减少社会冲突等作用,有利于促进形成稳定和谐的社会状态。

(三)优秀传统文化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精神支撑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造就了灿烂的文化。儒家、法家、道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但在很长一段历史长河中,儒家思想是主流思想,他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化作用。这也是社会治理的首选途径。任何社会管理活动的主体都是人,只有人好,社会治理才能有坚实的基础。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并给以现代化的诠释,对于我们加强人格塑造和思想修养,从个人修养到社会治理乃至治国管理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

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创新基层治理之道

(一)在党建引领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源头活水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的建设在本质上是紧密相关的,两者有着内在一致性。当前,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着新矛盾、新调整,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基层党建工作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曲阜在探索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党建上形成了一些先进经验。比如曲阜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党性教育相结合,建设曲阜市“1+X”党员党性提升实训基地,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整合“三孔”、中华传统家风(曲阜)文化园、尼山圣境等现场教学点,打造了“德廉家风”实训路线,不断增强党员干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通过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文化并将其融入党支部组织生活,引导党支部成员提高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在思想深处杜绝贪图享乐思想的滋生和侵入,增强自身抗腐蚀与抗干扰能力;充分发挥“和为贵”文化的熏陶、教化、凝聚作用,在村(社区)和重点行业部门建设483家“和为贵”调解室,推进村级“和为贵”调解室与村党支部一体建设,形成市、镇、村三级联动的“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格局。

(二)在政府引导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深厚滋养

社会治理智慧经验离不开民族文化的沃土,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应站在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建设的高度上谋划布局,在政策制定、价值引导上积极作为,在基层治理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为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治理的重点在于通过提升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培养社会的正气。从最理想的社会状态来看,应该是一个人做到自觉、自律和自由的有机统一。因此我们要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来培养社会成员的德行,从而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在党委以及政府引导下,适时运用“互联网+”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结合抖音短视频、微信公众号、微直播等形式,规划和推进宣传教育平台载体的有效创建,比如打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拓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基层强、社会稳、福祉增。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和引导民众以理性的思维作出科学的判断和选择,才能进一步推动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状态。

(三)在阵地建设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特色文化基因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也必须充分考虑认真研究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因而在社会治理当中一定要结合自身地域特色,发挥其自身具有的特点特色来发展,并为创新社会治理提供具有历史内涵和深厚底蕴的智慧。比如,曲阜把多样化的文化资源发展成特色文化产业,为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曲阜探索成立产业发展理事会,通过发展特色产业、盘活集体资产资源等形式,打造“一村一品”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只有结合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文化资源,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氛围,才能够从中汲取营养和力量,更好地教育和引导人们在传承中继往开来,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基层社会治理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革的基础,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将其萃取、提炼、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以更好地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智慧和经验。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基层社会治理相融合,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才能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