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新声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林新声 >
读石上文献 溯洙水渊源
发布日期: 2022-12-30 浏览次数:136 来源:《走进孔子》 作者:孔玥
春秋时期,孔子曾在洙泗二水之间讲学,后世因以“洙泗”为孔子教泽的代称,“洙泗”进而演变成儒家文化的象征而备受瞩目。《礼记·檀弓上》记载曾子谓子夏曰:“吾与女事夫子于洙泗之间,退而老于西河之上。”南朝梁任昉有“弘洙泗之风,阐迦维之化”(《齐竟陵文宣王行状》)之语。唐卢象有诗曰:“人归洙泗学,歌盛舞雩风。”(《赠广川马先生》)宋叶适曾言:“余尝考次洙泗之门,不学而任材者,求也。”(《宋厩父墓志铭》)清谭嗣同亦有“其在上者,亦莫不极崇宋儒,号为洙泗之正传”(《仁学》)之言。
据《曲阜水利志》(1989年版)记载:流经曲阜的泗水河发源于泰安市新泰县太平顶山西和泗水县泉林的陪尾山下,至今汩流孔林之北,昼夜川流不息。洙水河历经改道、断流、淤塞的演变,渐次湮没,依然作为儒学圣迹而屡见史册。有史以来,缙绅义士解囊疏浚洙水,碑碣文献史载翔实可考。本文摭采孔林和洙源泉池旁的数块石碑文献,以及《洙浥五泉碑》书刊中的相关记载,略述一二。
 
一、古代洙水
《汉书·地理志》对洙水源流作了记述:洙水出泰山郡盖县临乐子山。《沂水县政区沿革》载:“战国,沂水地为盖。”知盖县为今沂水县。又据史料载:“临乐山在今蒙阴县东北。”《太平寰宇记》载:“艾山一名临乐山,在新泰县东北三十里。”这4处文献记载,将洙水源头指向同一地点——艾山。艾山在今蒙阴县东北50里,沂水县西70里,沂源县南120里,新泰市东南100余里。从前新泰县东北30里是否有艾山,现今已无从查证,也可能是古今地名多有变动所致。虽如此,我们仍可以将现今临沂市蒙阴县的艾山作为有文献记载的古洙水的第一个源头。
据《曲阜县志》记载:洙源在泗水县东北关山,为费县蒙山之麓。《新泰文化大观》所说的“洙水即今放城河”,就是指古洙水发源于泗水县东北的关山南麓,由几条支流汇合而成“放城河”,经放城镇西南入泗水县境,这是指古洙水的上游。由此,我们可以把“关山”作为洙水的第二个源头。
清孔继汾撰《阙里文献考》记载了近代洙水源头在曲阜城东北五里的五泉庄村,向西流入孔林东墙的水关闸门,经过孔子墓前,出孔林西墙水关闸门,折流绕城墙向西南,入于沂河。此与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洙水河流向基本一致。曲阜古鲁城东北角的五泉庄村就是洙水的第三个源头。
追陈迹愈追愈远阔,寻来踪益近益迫促,每生自然流变,世事随迁,正道沧桑,倏忽千年的感触。遥想古之洙水,源流渺远,川江浩瀚,临之使人望而生叹!
《阙里文献考》对古洙水有较为客观的记载和分析:《水经》这部书上说,洙水出泰山盖县临乐山山麓,向西南流至卞县与泗水汇合。然而《山东通志》不同意这种观点,并进行辨说,盖县在沂水县西北80里,距卞县不少于300余里,其间重山叠嶂,河道难以贯通。现今的洙水之源在泗水县东北关山,关山是费县蒙山山脉的西麓,费县北部有汉时的华县故址,孔继汾猜测,“盖”字应是“华”字讹误。又有《泗水县志》记载说,泗水源头在南,洙水源头在北,孔继汾认为,这个说法似乎较为得当。(《阙里文献考》卷二九《城邑山川考·洙水》)
洙水在隋唐宋元时期,一直是圣地曲阜的一条主要河流,但到了明朝以后,洙水屡屡出现淤塞断流的现象。
 
二、数次浚洙工程
历史上浚洙不断。有时以保护圣迹为由,有时也是现实水利的需要。最早记载见于《左传·庄公九年》:“冬,浚洙。”杜预注:“洙水在鲁城北,下合泗,浚深之为齐备。”这时洙水被当作护城河,作为重要的防御工事,将其挖深加固,以防备齐国的进攻。
《浚复洙河碑》记载了至少5次浚洙工程。碑文上款:“明嘉靖五年丙戌,总理河道都御史章公拯修治洙河碑。”中间四个大字:“浚复洙河。”下款:“按洙河自元明以来,淤塞不一,是碑立自有明中叶,款识俱无。国朝乾隆八年孔公继汾、继涑再次之,今巡丁公宝桢又三浚之,因补题是碑时代衔名于左。大清光绪二年岁次丙子四月吉旦,二品顶戴布政使复山东遇缺题奏道山阴陈锦谨志。”这是明朝章拯和清朝丁宝桢修治洙水的重要证明。
《乾隆十年重浚洙水记碑》立于清高宗乾隆十年(1745),现今位于孔林洙水桥北,东侧南石,碑高2.6米。据该碑记载:之前洙水曾有人疏浚通畅,但不知多少年之前,又壅塞不通了,洙水是先圣孔子游览弹琴讲学的地方,实在不忍心让洙水就此淤塞成平地。于是乾隆八年(1743)冬,孔子69代孙孔继汾、孔继涑,召集工匠役夫,准备畚锸等修河工具,率领大家兴工开挖河道,疏通五泉庄泉源,作为洙水新的源头,使洙流通畅,向南汇入沂水,向北入于泗河,完全遵循洙水故道。这是洙水以五泉庄为源头的最早记载。
图片
乾隆十年重浚洙水记碑
《乾隆五十四年重浚洙水碑》立于清高宗乾隆五十四年(1789),现位于孔林洙水桥南之东面北侧,东起第一石,碑高3.05米。碑文记载:乾隆戊申(1788),抚东使者觉罗长麟与学政都察院副长官左副都御史刘公,拜谒孔子墓后游览孔林,见洙水壅塞不通,积壤凸起,几乎与洙水桥相平,洙水河废弃已不知多少年,于是命主管官员按图索骥,查找洙水源头,寻涉涧谷,穷深极远,一直查到蒙山的山麓,但因时代久远不可寻其踪迹。只有泗水县东的卞桥村东北水流涓涓,其处泉眼众多,水网纵横,然而也仅能绕出孔林之北,往西注入泗河,根本无法引入孔林以内。于是沿着当时的洙水河道东行,到林外四里的五泉庄村,于古鲁城东北角的墙基之外,在河道土中挖得古碑一通,其上以篆书刻有“浚复洙河”四字,无款识。查志碑为前明工部侍郎章拯所立。正与《水经注》所云“至鲁县东北,又分为二水,水侧有故城”之语相合,因而就在得碑之处开挖,深挖尺余,有旧砖垒砌的井壁砖石,继续往下深挖,泉水喷涌而出,深广各三尺,数日也不干涸。主管工程的官员以公文报告给抚东使者觉罗长麟和学政刘公,又请来几位德高望重的乡老现场勘察商讨,大家都以为以当时的情况,以五泉庄作为洙水源头,是切实可行的。于是率领属官工匠役夫,准备畚锸、车辆等工具进行施工。又将泉眼四周垒砌起坚固的围墙,深挖泉穴使泉水涌流无所阻碍。又从泉眼处开始,自东而西而南继续开挖洙水河道,在孔林西墙外折而向西南,流入沂河。工程进行了一年多告竣,疏通河道十三里,由原河身加深一丈五尺以上十处,一丈二尺以上者六处,一丈以下者三处,于是乎洙水流经的河道均畅通无阻。既落成,梳理工程始末,立碑以记。
图片
乾隆五十四年重浚洙水碑
《民国十七年重浚洙源记碑》立于民国十七年(1928),位于孔林洙水桥北之西侧,南起第三石,碑高2.16米,碑有残损,已修复。碑文记载:我国文化发源之地,洙泗并称,而洙水源头埋没已久。自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光绪二年(1876)两次重修,至今未大修,其间也有兴工修通,而不久随着泉眼的干涸,洙水河道壅塞不通,已历经好多年了。衍圣公孔德成目睹洙水源泉即将涸竭,常常感叹洙水河道不通,每每想到此事,就忧伤悲痛不已。民国十七年(1928),上海中国济生会的张贤清、邱问清、陆书臣、李云门、于子翼等人,因曲阜连年灾害歉收而前来赈济。他们看到因饥荒战乱而居无定所、到处逃难的难民,心生悲伤,又目睹洙水河源头荒废已久,因而与本县长官、乡老商量了一个两全的办法,用以工代赈的前例,使饥民免于流离失所,洙河就此也得以修通。复经诸公沐雨栉风地辛苦奔波,整日于洙河故道荒烟蔓草间搜罗,终于得到洙河泉源的来龙去脉,于是兴工修河。工程竣工,从此洙河水流畅达,恢复旧观。此举不但继承前贤遗留的美好德业,并且可为后人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洙水亦将与泗河并驾齐驱。这次修复洙水河的工程从春天到冬天,历时将近一年。工竣之日,又设立洙水河保管会,以善其后,工程费共计大洋36650元。
图片
民国十七年重浚洙源记碑
 
三、《洙浥五泉碑》线装书记录洙水兴修工程
《洙浥五泉碑》民国线装书,是存世极少的古线装书珍本。该书刊收录了清光绪年间无锡知县、民国时期著名书法家伊立勋所书《洙浥五泉碑》墨宝,隶体清雅可赏。该碑为上海中国济生会所立,有该会浚复洙源和鲁地赈灾的详细记载,还收录了上海高等实业学堂校长、著名教育家、工学先驱、国学大师唐文治先生的《敬题洙浥五泉碑》诗二首:
 
(一)
五百年来塞改通,悬知我道不终穷。
韩陵片石今犹在,曾映三朝劫火红。
(二)
郦注源流已不明,五重见水甬已已。
洙今一脉潺水,尚作当年让渡声。
 
第一首诗中的“韩陵片石”给予《浚复洙河碑》和《洙浥五泉碑》很高的评价,唐先生尤其看重碑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价值。韩陵,位于今河南安阳东北,“韩陵片石”是安阳的著名景致。南陈尚书徐陵出使北方,至韩陵山,读温子昇碑文,惊叹不已,回到南陈,同僚问北朝人物,答:“唯韩陵片石耳!”在此诗文中,唐文治先生发出了绝世惊叹,他认为《浚复洙河碑》和《洙浥五泉碑》同“韩陵片石”一样珍贵,这也是历来人们珍爱两碑的原因。
此外,该书还收录了孔德成书《民国十七年重浚洙源记碑》原文,此碑与《洙浥五泉碑》同记一事,可相互参证。
 
四、21世纪初对洙水源头的修复工程
2010年10月,鲁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纳入国家文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大框架中。2012年5月开工建设,首批项目为东北角城墙遗址范围,洙源泉池遗址赫然在列。2014年6月,笔者到遗址公园游览,见《浚复洙河碑》被安放在公园中央,建八角敞亭加以保护,“浚复洙河”四个大字被漆成红色,鲜艳夺目。《洙浥五泉碑》旧碑镶嵌在池壁上部,面朝西方,仰望圣林;重新刻制的《洙浥五泉碑》立在洙源泉池旁边,供人们观赏。
图片
浚复洙河碑
洙源泉池浚为深数米、直径10余米的大池,并以石砌坚固池壁,时值暮春干旱季节,泉流涓涓,至夏天雨季当可见五泉迸涌、洙水桥畔清流潺湲的胜景。高起的鲁故城城墙在东北角逶迤延展,在此向西向南弯折,登临其上,视野顿时开阔。东面沃野千里,近处一大坟冢突起,桑树数株蓊郁,传为楚霸王项羽头颅埋葬之处,俗称“霸王头”;南望曲阜明故城墙固若金汤;西有周公庙、伯禽望父台隐约可见;鲁故城城墙下洙水一脉流入松柏苍翠的孔林围墙,经孔子墓前,洙水桥下,缓缓向西流淌。圣地文脉一时尽集泉头,无限风光,尽收眼前。
明嘉靖五年为1526年,距今已有将近500年。由“浚复洙河”四字可知,500年前此碑所在鲁故城东北角处的洙水河不是现在的样子,当时五泉庄附近的洙水河还是一段比较像样的河道,至少在章拯疏浚后应变成比较像样的河道,而非现在所看到的洙水源头的模样。在章拯竖立“浚复洙河”碑219年之后的乾隆十年即1745年,五泉庄被孔继汾、继涑兄弟二人疏浚成洙水的源头。可知近代洙水在此断流,应当发生在章拯浚洙后的这219年之间的某年。而五泉庄成为洙水的源头,从孔继汾、继涑浚洙算起,至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了。
现如今,因洙水河源头泉流水量渐小,洙水河水源改取北面的泗河之水,在岳家村西建起橡胶坝,抬高泗河水位,从泗河大桥东向南铺设管道,直接将泗河水引入洙水河道,进入孔林孔子墓前,河水出孔林西墙,依旧沿洙水河故道,折向南汇入大沂河。长年水流浩瀚,汤汤不断,重现洙水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