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新声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林新声 >
儒家礼乐文化与价值观
发布日期: 2022-12-27 浏览次数:83 来源:《走进孔子》 作者:hjj
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光明日报》2014年2月26日)。儒家礼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承载、塑造并传递了中国古代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日用而不觉”的特性。
部分学者意识到儒家礼乐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价值问题,就此进行了探讨。郑乐秋认为,礼仪文化对价值观建设具有文化促进、道德促进和价值促进的作用,因此,要发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作用,需要建立现代礼仪体系、完善礼仪规范体系、创设礼仪践行体系等(郑乐秋:《以文明礼仪涵养核心价值观——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礼仪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浙江日报》2017年9月8日)。蒋璟萍在揭示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思想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对策(蒋璟萍:《礼仪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光明日报》2014年9月24日)。王文建、杨巧等还探讨了礼乐文化、节庆仪式等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综上所述,学者主要从现实层面分析了儒家礼乐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及路径,而较少涉及历史层面的经验总结。因此,本文将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层面,深入分析儒家礼乐文化与价值观的内在联系,总结儒家礼乐文化涵养中国古代价值观的历史经验;以此为契机,把儒家礼乐文化的传承发展融入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之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一、儒家礼乐文化与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儒家礼乐文化与价值观的内容、本质及传承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具有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首先,从内容来看,儒家礼乐文化承载、蕴含价值观。儒家礼乐文化本身就蕴含着“和谐”“文明”“诚信”“友善”等价值取向。《论语》中的“礼之用,和为贵”即突出彰显了儒家礼乐文化的“和谐”价值理念。“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礼记·乐记》),礼乐是天地和谐秩序在社会中的体现,礼乐文化的精髓即为“秩序”和“和谐”。中国之所以被称为“礼仪之邦”,是因为中国人民自古待人接物就谦让有礼,表现出很高的文明修养。“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冠义》),文明修养是人区别于禽兽的重要表现,而文明修养则是儒家礼乐文化滋养的结果,“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诚信”是儒家礼乐文化的精神基础,缺失了诚信,礼仪则难以确立,“忠信,礼之本也”,“无本不立”(《礼记·礼器》);“故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其致一也”(《礼记·礼器》),名目繁多的礼仪的宗旨即体现了诚信。“友善”是儒家礼乐文化的核心原则。荀子主张“礼以顺人心为本”(《荀子·大略》),“顺人心”即强调礼仪要遵循恭敬和友善的原则。
图片
《荀子》书影
其次,从本质来看,儒家礼乐文化塑造价值观。从表面上看,儒家礼乐文化浩如烟海、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但仔细研究观察,会发现其有鲜明的价值指向——塑造完美品行、涵育正确价值观。“忠信,礼之本也”(《礼记·礼器》),“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记·曲礼上》)。忠信是礼的根本精神,践行礼仪旨在使人们的言行符合仁义忠信。《礼记·祭义》中明确指出,礼仪的目标是达成五个方面:不忘本始、敬事鬼神、财用丰足、人伦正义和谦恭礼让。不忘本始,用以增厚做人根基;敬事鬼神,用以尊崇天地君亲;财用丰足,用以牢立民众纲常;人伦正义,则上下不悖、家国和顺;谦恭礼让,则争端消除、人人和睦。日常生活中,人们在这些蕴含价值理念、丰富多彩的礼仪仪式的沐浴下,耳濡目染、感同身受,天长日久便将其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准则,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形成“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礼记·大学》)的理想局面。可见,儒家礼乐文化以其特有的教化特性,在传播发展中塑造了中国古代人民以“崇仁、重礼、贵和、尚义”为核心的价值观。
再次,从历史发展来看,儒家礼乐文化传递价值观。纵观中国历史,塑造并传递价值观是儒家礼乐文化的主要功能之一,不同的礼仪形式塑造传递不同的价值观。冠礼用以明成人之责,使人做到孝悌忠顺;婚礼用以合二姓之好,成男女之别,立夫妇之义,使夫妇互敬互爱;丧祭礼用以慎终追远,使民德归向醇厚;乡饮酒礼用以合乡里,使人懂得尊长养老、谦恭礼让;朝聘礼用以辨上下,使尊卑长幼爱敬顺和。可见,源远流长的儒家礼乐文化,在传播发展过程中,通过礼乐教化、环境熏陶、实践养成、榜样示范等方式传递着价值观,使仁义忠孝信等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价值理念,外化为人们的日常行为习惯。
图片
《先秦冠礼研究》书影
最后,从现实状况来看,儒家礼乐文化影响价值观。不可否认,当前儒家礼乐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供人们学习研究、传承弘扬,同时在现实生活中还继续发挥其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指引人们行为的作用;从中华传统礼仪演化发展而来的各种现代礼仪,也在以不同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需要汲取儒家礼乐文化的精华资源,凭借各种优良的传统礼仪风俗、仪式等。
 
二、儒家礼乐文化对于价值观培育的独特作用
儒家礼乐文化作为一种伦理道德型文化,对于价值观培育具有非凡的教育教化功能。首先,儒家礼乐文化具有价值浸染功能,使人时刻受到价值观的熏陶。儒家礼乐文化蕴含仁、义、诚、信、忠、孝等价值理念,承载这些价值理念的是诸多细致全面、详细具体乃至烦琐繁杂的礼仪规范和仪式。这些礼仪和仪式几乎覆盖古代社会每个人人生的各个阶段,蕴藏于每一个或盛大隆重或简朴的节日庆典活动中,弥散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场景,从而使人时时刻刻都处于价值理念的浸染之中,在耳濡目染中感同身受地理解认同这些价值理念。
其次,儒家礼乐文化具有价值具象功能,使人更清晰地感知感受价值观。儒家礼乐文化能将抽象的价值理念具象化、形象化,推动价值观入脑入心。儒家礼乐文化通过礼仪制度、规章、规范、习俗、仪式、器物、服饰、乐舞等传递价值信号,把抽象的价值观具体化、形象化;通过人们交往中的言行举止、衣食起居、迎来送往等礼仪规范,把理论化的价值理念实践化,“将抽象的价值理念变得可见、可听、可触摸,从而唤起人们的情感状态,让价值理念在这样极具感染力的场面中入脑、入心,帮助人们真正从情感上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王爱祥:《论仪式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运用》)。
再次,儒家礼乐文化具有道德教化功能,有助于塑造人的道德品行。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质就是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养成人们良好的道德行为。儒家礼乐文化与道德关系密切,道德是礼仪的内在本质,礼仪是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礼记·曲礼上》),道德仁义,没有礼就难以实现。礼仪是“伦理观念和道德律令的形式化、具体化、实践化”“着眼塑造人的道德品行”(郑乐秋:《以文明礼仪涵养核心价值观——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礼仪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它可以使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信念和道德品质,外化为道德行为习惯。因此,儒家礼乐文化对价值观培育具有道德促进功能。
图片
《礼记摘注》书影
 
三、以儒家礼乐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采用综合创新的方法,抛弃儒家礼乐文化中的糟粕和过时的繁文缛节,实现儒家礼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教育教化、环境熏陶、家风弘扬和制度规范等路径,把儒家礼乐文化的传承发展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之中,以此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首先,坚持教育教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儒家礼乐文化教育和现代礼仪文化、礼仪规范的教育之中。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下,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积极努力,通过研究阐发、广播宣传、文艺汇演、作品融入等方式坚持不懈地对全体公民进行儒家礼乐文化、礼仪规范教育,使人们知荣辱、明是非、懂礼仪、守礼节,做到讲文明、讲礼貌、讲友善、讲秩序、讲道德,从而达到仪表美、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
其次,发挥环境熏陶感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融入庆典仪式、礼仪风俗、传统节假日的庆祝仪式。政府、企业、学校、家庭等根据实际情况,举行形式多样的人生庆典仪式、社会纪念仪式、节假日庆祝、群众性庆祝等活动,使人们在参加仪式活动、集体聚会时,通过隆重庄严、典雅喜庆仪式的感染,优美高雅歌舞音乐的熏陶,浓厚喜庆节日气氛的渲染,增加对祖国、对家乡、对生活、对生命、对亲人、对故人、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从而提升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修养。
再次,发挥家风家教的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家庭教育。中国人素来重视通过家训、家风来教育子孙后代,如《童蒙须知》《颜氏家训》《曾国藩家训》等。这些家训、家教主要规定了子孙在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读书习文等方面细致而又具体的礼仪规范和要求。当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绳,对我国传统家风家规进行扬弃,赋予家训文化以鲜活的时代内容,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涵养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最后,发挥礼仪制度规范的作用,把核心价值观化为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借鉴儒家礼乐文化中优良的礼仪制度和礼仪规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为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强化规章制度的实施力度,在日常治理中彰显社会主流价值,使人们的正确行为得到鼓励和表扬、错误行为受到惩罚和谴责,从而促使人们提高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