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讲坛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春秋讲坛 >
2020年春秋讲坛云讲座系列第七讲 温海明:从“亲亲互隐”看儒家的家国关系
发布日期: 2020-08-30 浏览次数:52 来源:孔子研究院 作者:张海涛
    8月28日,孔子研究院春秋讲坛2020年云讲座系列第七讲通过线上方式举行。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海明主讲《从“亲亲互隐”看儒家的家国关系》。济宁市尼山学者、孔子研究院路则权副研究员主持讲座。
    温海明从“亲亲相隐”和 “窃负而逃”这类伦理困境的根本问题开始解题。儒家认为,“国”建构在 “家”之上,所以孔子让父子相“隐”,孟子要舜逃“国”护“家”。在儒家的家国关系中,家庭意识是立国之本,“国”是“家”的延伸,无“家”则无“国”。但家与国的冲突又表现得非常明显,是伦理困境的根本问题所在,私人的“家”意识自然先行于公共的“国”意识,这种选择不是靠理性、靠情感,而是靠自觉。
    温海明从人缘创生的角度,说明“亲亲相隐”“窃负而逃”的故事虽然体现了人情与法律的张力,但该例子可以作为如下人伦关系命题的注释:人的自然情感的张力通常应该强于社会规则对人伦关系的约定。儒家伦理学的背后是永不磨灭的“良心”,也正是“良心”成就了儒家伦理奔腾不息的洪流。反思这种伦理问题,正视孟子式的仁政难以回避的现实困境,有助于我们在家国之间的紧张冲突中寻找一个中道的平衡点。
    讲座之后,温海明教授与大家就“家国同构”观念、对“国”的认同、社会公平正义与家庭亲情的张力等问题进行了云端互动,令听众受益匪浅,从中收获全新的思考与启示。
    路则权在总结时指出,温海明教授通过我们所熟知的儒家两个典型例子,分析了儒家的家国关系的张力,深化了我们对“家国同构”概念的理论认知。中华文化深深植根于家国文化传统之中,我们需要把握儒家家国关系的历史性和永恒性价值,才能从历史中继往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