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讲坛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春秋讲坛 >
2020年春秋讲坛云讲座系列第十四讲 杨富荣:读懂夫子“五仪”,找到认识“矫正器”——《孔子家语•五仪》篇讲读
发布日期: 2020-12-15 浏览次数:135 来源:孔子研究院 作者:魏衍华
       12月12日,孔子研究院春秋讲坛2020年云讲座系列第十四讲暨《孔子家语》讲读第二讲通过线上方式举行,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杨富荣主讲《读懂夫子“五仪”,找到认识“矫正器”——<孔子家语•五仪>篇讲读》。孔子研究院科研人员及院外高校师生、传统文化爱好者30余人参加了讲座,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员魏衍华主持了讲座。
       杨富荣从《孔子家语·五仪》篇中孔子的人才观入手,阐释了认识人才、选用人才和人才与国家治理国家之间的微妙关系。孔子通过讲故事、打比方等方式解答了鲁哀公有关如何认识人才、选用人才以及用人才治理国家等困惑,特别是关于治国取士和立身处世之道的论述,集中体现了孔子儒家“内圣外王”和“修齐治平”的思想。
       杨富荣认为,孔子将人才分为五等,为后世树立了修、齐、治、平的基本范式。“庸人”是社会中的多数人,“士人”是最基层的贵族群体,“君子”一直为后世模仿却从来未被超越,“贤人”是治理国家的中流砥柱,“圣人”则存于每个人的心中且成为努力的目标。《五仪》篇中所讲述的孔子“取人之法”“忧惧之念”“祸福运转”都是由现实中的人决定的,而非外在的天地。人是否能决定国家、人类自己的命运,取决于现实中人的德性修养,取决于能否把握“中道”观念和理解“舟”与“水”之间的关系。
       讲座之后,杨富荣还同大家就孔子的“祸福”观念、“人有三死,而非其命”等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特别阐释了当前人们应运用孔子智慧积极应对出现的天人灾祸问题。
       魏衍华总结认为,杨富荣从《孔子家语·五仪》篇的文本入手,通过平实、生动的语言向大家讲述了孔子的人才观、个人修养的路径、治理国家的智慧。“五仪”既是孔夫子识人、用人的“规矩”,同时也是人生的“矫正器”。《五仪》篇的内涵博大精深,值得人们细细品读,认真理解,进而从中吸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孔夫子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