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新声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林新声 >
君子中正不争
发布日期: 2018-11-10 浏览次数:60 来源:山东画报 作者:杨朝明
    说起“不争”,恐怕很多人会马上与“无为”联系起来,以为这是老子或道家的主张。其实,孔子不仅说“无为”,也常常说到“不争”。无论“无为”还是“不争”,实际都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老子说“无为”很多,但他事实却是“无为而无不为”,所以老子不止一次地说“为无为”。例如,老子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很明显,他的意思乃是“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踏踏实实做好该做的事情,最终的成功便水到渠成了。这就像读书人毕业找工作,如果学得好,还怕没工作?你“事”于“无事”之时,别人有事时你就轻松了;品味“无味”就像甘于寂寞,寂寞之后的成功就像甘甜的水果。孔子盛赞尧舜的“无为而治”,那可不是一般的境界!
    孔子所言“不争”也是如此。他说“君子无所争”,凡有所争,多为名利;心有礼义,便无所争。孔子儒家强调修己,主张循理而动。人生活在社会中,作为“成人”,不论是谁,不论在哪里,都应按照该做的去做,遵守社会规范。人的行为恰当与否,都有“度”的要求,无论你称呼这个“度”叫做“法”,或者唤作“礼”,无非都是中正合宜,不偏不倚。如果大家都以礼为标准规范自己,则争无所争。“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应该就是这个意思。
    然而,规则、法律在那里,为什么还有人不守规矩?为什么还有人违法乱纪?孔子认为,治人情,修人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离开了礼就很难做到。这里的前提,是要有遵守礼的自觉。制定规则容易,遵守规则很难,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有仁德,彼此关心,推己及人,换位思考,才会去争、礼让,才能“奸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不作”。
    不难看出,孔子说的“不争”乃以修己、克己、反省自己为前提。他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则常苛求别人。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多督责自己就可避免怨恨。责己厚,责人薄,这个方法一定很管用,所以有人说:“礼所揖让何?所以尊人自损也,不争。”孔子指出过许多修身的方法,中心都不离“修己”。比如“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比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胸襟开阔,心底坦荡,宽以待人,博厚包容。孔子不争,曾子分析说:“见人之有善若己有之,是夫子之不争也。”他见贤思齐,别人有善行,就努力学习,而不嫉妒不服,这样,哪还用得着与人争胜?
    孔子有他心目中的儒者的标准,他论述“儒行”时说:“儒有居处齐难,其起坐恭敬,言必诚信,行必中正,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日常起居庄重恭敬,诚信中正,不争平坦之处,不争舒爽之所,爱惜生命,保养身体。为人修养若此,何惧做事不成?
    如果从事管理,使人不争,就必须为国以礼,为政以德。孔子管理思想的精到之处,在于强调为政者的“正”,强调为政者自身的榜样力量,让“地位高”的人意识到“责任大”;让“尊贵的人”同时也是“高尚的人”。所以他说:“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不争;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怨益亡。”只有君子才能造就出君子,境界高了才能“化行若神”。多看他人的长处,多看自己的不足,就会减少争执,去除怨愤。《孝经》中说:“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左传》襄公十三年说:“上下有礼,而谗慝黜远,由不争也,谓之懿德。”这是“有道之世”的特征,是“君子之治”的效果。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不争”也不是啥事都无所谓。做事可以比贡献,修养可以比水平,这是“君子之争”,为的是更加平和中正,为的是提升幸福指数。例如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君子本来没什么可争的,如果一定要有的话,那就是比赛射箭吧。比赛射箭不是角力斗勇,而是看谁心境平和,适度中正。孔子说:“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射而不中,退而反省,这就像一个人的反躬自省。所以,比赛在于敦促射者反身修己,因而双方彼此谦恭礼让,相互尊敬,以胜负饮酒。这样的竞争是君子之争!(来源:《山东画报》 作者:杨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