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新声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林新声 >
由孝到仁,由家及国 ——尊祖敬宗与孝悌之道
发布日期: 2018-08-09 浏览次数:81 来源:读懂孔庙 读懂中国 作者:杨朝明
    孔庙大成殿,是整座孔庙的核心建筑,千百年来,人们在此处高规格的祭拜孔子。可是,如果我们用心去观察这里的建筑布局,就会发现一个独特的现象。
    大成殿的北面是寝殿,是用来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专祠。寝殿以西,是启圣王殿和启圣王寝殿,分别用来祭祀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和母亲颜征在,以东是崇圣祠和孔子家庙。这种独特的建筑格局,无疑表明了这样一个历史事实:人们在祭奠孔子的时候,同时也让孔子的家人先祖、父母、妻子等享受了香火供奉和礼乐祭祀。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古今中外,除了儒家的庙宇之外,没有其他庙宇是庙主家人陪庙主一同享有供奉。这样的建筑格局所凸显的正是儒家的家庭伦理思想——孝悌。孝悌是君子追求仁道的起点。《论语》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一个人成为仁德之人的根本,一名真正的君子首先应该是一个孝子。
    但是,对于孝的理解,不少人还停留在奉养父母的观念上,认为只要满足了父母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便是做到孝了。殊不知在“养亲”之外,“孝”还有更高的境界和层次。按照《礼记》的说法,“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意思是说,孝的最高层次是立德立功,使父母因自己的行为而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其次是明理守礼,避免让父母因自己的不当行为而蒙羞受辱;最低的层次才是竭力供养,满足父母基本的生活保障。这就告诉我们,孝道的实现并非仅仅以“养亲”为要求,而是一个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孝道的出发点是基于对父母的敬爱和关心。毫无疑问,让父母吃饭穿暖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在儒家看来,仅仅做到这一点还是远远不够的。孝敬父母,不仅是在身体上的供养上,还要有一份内心的诚敬之心。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犬马都可以豢养,如果对待父母像对待犬马一样,没有内在的敬爱之情,又有什么区别呢?父母对子女的情感,是一种天然的表达,不学就会。但是反过来,子女对父母的孝养,却是一种人性的自觉,需要学习和修养,需要保持一份对生命高度的觉知。这是两个不同的层面。养亲强调的是子女应当立足当下,力所能及的从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和关爱老人、消除孤独等精神需求方面来孝敬父母。
    透过大成殿西边的围墙,仰面瞻望墙外院落中的启圣王殿和启圣王寝殿,细细品味自己是如何理解孝敬父母的,要想一想父母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自己又该如何去做。
    在孔子看来,作为一名君子,不仅要赡养父母,还要让父母对自己的处境安心、放心,不要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使父母受辱。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些现象:有些人本分做人,正直做事,他们的父母自然生活的安然无忧;而有些人不守仁义之道,锒铛入狱,他们的父母自然也跟着受尽他人和社会的冷眼。这样的人不但使自己身负骂名,也让父母、亲人蒙受痛苦,辱己又辱亲。罗氏《训世编》中说:“孝子事亲,不可使吾亲生冷淡心,不可使吾亲生烦恼心,不可使吾亲生惊怖心,不可使吾亲有愁闷心,不可使吾亲有愧恨心。”从这一点来讲,守住自己的心,安分守己,不增父母之累,不陷父母不义,这就是《礼记》所说的“其次弗辱”。
    “能养”“弗辱”是孝子事亲的基本要求。一个人在自己事业的发展能有所成就,使辛勤养育自己的父母受到社会的尊重,这才是世人所称颂的“大孝”。天下的父母无一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子女能够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对他们来说是最大的欣慰。
    《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立身一方面指个人事业的成功,即勤勉自励,建功立业,另一方面就是道德修养的提升。一个人只有做到德、业俱佳,才能真正实现古人所说的“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显然,把事亲敬养之孝扩充为修身、齐家之德和治国、平天下之道,才是“大孝尊亲”所要达到的“立身行道”的道德境界,这就是《礼记》所说“大孝不匮”的层面,也是孝道的最高阶段。
    除了《礼记》当中所说的孝的三个层面之外,儒家还提倡追远报本,尊祖敬宗。《论语》中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意思是说慎重的对待刚刚去世的亲人,追念死去的先祖,通过这些礼仪教化人心,使“民德归厚”。 孔子主张通过祭祀的仪式教育人们追念先祖功德,重视丧葬与祭祀,主张“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其着眼点还在于现世人间的秩序。孔子希望通过这些礼仪教化人心,使“民德归厚”。慎终追远使得一个人懂得勿忘本初,在心中尊祖敬先,自然能在生活中尊君敬长。若能对去世的先人都能有尊重、感念之情,那么对生者,就会生发出很多的关爱之心。
    所以,当我们站立在巍峨的崇圣祠前,应该用心体会孔子对于现世人间秩序的一种深切的关注之情。而崇圣祠前方的院落里,刻有孔子家谱的石碑毅然挺立,仿佛在提醒着后人,人应该知道自己的来处,知道基本的伦理关系,知道自己生命的链接处在哪里。
    在儒家看来,由孝敬父母到关爱他人,再到仁爱万物,由孝到仁,是一个人素养境界不断提升的路径。一名真正的君子不仅要孝敬好自己的父母,还要把这种情怀推及他人,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才能“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进而做到“四海之内皆兄弟”。
    由家及国,是一名君子应有的情怀。
    身处以大成殿为中心的孔庙核心建筑群体中,我们会发现,这里的建筑结构像极了一个立体的“家”,孔子在中间,父母、妻子、后世子孙相聚四周,它是一个平实普通的家,也是一个意蕴深邃的家。让我们不禁想到孔庙的建立原本就是在孔子故宅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孔庙的雏形本就是一个“家”。而家就有家的教养和风气,所以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一生注重“仁道”,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孔庙用其独特的形态结构及眉宇神情,很好的凸显出了孔子的这一思想。
    今天,社会非常重视家教家风,在儒家看来,孝悌之道,是成人的根本,也是家庭相处的基本原则,更是家风传承的基础。国家就是一个个小家组合而成的大家,一名真正的君子应该有一份“小孝事亲,大孝事国”的家国情怀。(来源:《读懂孔庙 读懂中国》 作者:杨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