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新声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林新声 >
孔子的叮咛|知天命 畏天命 善担当
发布日期: 2018-07-16 浏览次数:174 来源:山东画报 作者:杨朝明
  说到“天命”,人们往往会觉得有几分神秘。其实,孔子很重视“天命”,他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又说君子要“畏天命”,还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孔子为什么重视“天命”,以至于反复叮咛、谆谆告诫,其实都是为了一个沉甸甸的字眼,它就是“担当”。
  人组成社会,就需要引领者,需要担当者。我们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在一些事情上,是非选择没那么难,错误明明不该出现,可是令人乍舌的现象竟然层出不穷。那么,问题在哪里?怎样解决问题?这就呼唤引领与担当的人。在孔子时代,这样的人就是“君子”,就是“大人”。社会要循正道而行,不偏离正确的航向,就需要有更多这样的人。
  儒学被称为“君子之教”“大人之学”,就是要培养有气象、格局大的人。在孔子的语境中,君子明是非、知荣辱,方向明确,矢志不移。“君子”概念可谓内涵饱满、丰富。孔子以“君子”自期自许,强调“志于学”“志于道”,原来,他重视的是价值、是信念;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还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他强调的是要牢记使命,坚定信念!
  君子的坚持与坚守,在于他们对自己“天命”的认知。西汉时期的学者孔安国说:“命,谓穷达之分。”郭店楚简有一篇名曰《穷达以时》的文章,说“遇不遇,天也”,说的是人的“穷”与“达”往往决定于时势。这里“天”和“时”就是指“天命”,它决定着人生的穷达祸福,决定着人生的升降沉浮,如果时遇不佳,即使贤能之人同样无济于事,“天命”与“时”“世道”等紧密相连。由“天道”而“人性”,“天道”通过“天命”降而在人,赋予人以“人性”。从这里出发,儒家进一步思考“人道”,使主体意识反映自身的本质属性,从而沟通“人道”与“天道”。
  孔子“知天命”,乃是认识问题深刻,知道天道运行的规律,了解社会、人生的基本规则。孔子周游列国途经宋国时,与弟子习礼于大树之下。宋国的司马桓魋打算杀掉孔子,把那棵大树拔掉。弟子们劝孔子尽快离开,孔子却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他们在匡地被困时,孔子也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遭遇困厄,却镇定自若,自信“天命在兹”。可以看出,孔子对自己的文化使命有一种自觉意识,有一种“神圣”体认。这种精神,正是古今中外伟人应对危难、创造伟业的动力与支柱。
  对于“天命”,孔子自然不是挂在嘴边。在孔子那个时代,“天命”已经不是一个神秘的概念,人们认识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众的意志、老百姓的意志就是“天命”,也就是说,“敬天保民”、“敬德保民”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人们认识到天命可以转移,即所谓“天命靡常, 惟德是辅”, 有天命还要以德行去配合。君子“知天命”之“知”,自然就包含了对于这种特性的了解与把握,从而清醒冷静,豁达包容,表现在具体的社会行为中,就是积极作为,弘道明德,勇于承担。
  人知天命,就无怨无悔,主动担当,这正是对君子的起码要求。“天命”本身并不神秘,但认识天命并不容易,所以孔子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包含天道运行规律,隐含认识问题之深刻,“知天命”一定是了解社会与人生的规则。因此,只有“知天命”才会“畏天命”。孔子说君子“畏天命”,又说“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在君子与小人对天命有不同态度中,他对于君子人格的期待、对于社会担当的赞赏,都在这里得到了体现。君子有德有位,不仅应该担当、必须担当,而且能够担当、主动担当。可以看出,在孔子那里,“天命”与“神圣”有点儿类似。就像基督教强调神圣观念那样,孔子儒家则特别强调敬畏天命。《论语》最后记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似乎与《论语》开篇孔子的话相呼应:“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所处是“无道”的乱世,他本人“有德而无位”,但依然“知其不可而为之”。他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他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但他并没有放弃行道的努力,他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他认为,君子面对人生的态度是,不论人生显达,还是身处困厄,都不要改变自己的节操。穷达自己无法完全决定,德行则只能取决于自己。人要主动作为,积极用世,坚定正确信念,努力完善自己,做有益于社会的人。(来源:《山东画报》 作者:杨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