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新声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林新声 >
孔子之谓集大成
发布日期: 2018-07-26 浏览次数:57 来源:读懂孔庙 读懂中国 作者:房伟
    进入大成门,就到了孔庙的中心区域。大成殿是孔庙的核心建筑,是孔庙的象征,也是孔庙祭祀的中心场所。孔庙建筑就像凝固的音乐,如果把它看作一部完整的乐章,大成殿无疑就是这部乐章的最高潮。
    “大成”之名作为孔子的代称,源自《孟子》。孟子说:“孔子之谓集大成”,赞扬孔子思想集古圣贤之精华,体系完备,有始有终。宋崇宁三年(1104),宋徽宗依此下诏“辟雍文宣王殿以大成为名”,因此,宋代修建文庙,遂命名大门为大成门、大殿为大成殿。
    孔庙本应该称为“文庙”,虽有历代圣贤哲儒从祀,但毕竟主祭孔子,所以大成殿的规格代表了孔子的地位。今日所见阙里孔庙大成殿为清代雍正年间重建,殿高 24.8 米,面阔 45.8 米,净深 24.9 米,正中悬挂“大成殿”匾额,为清朝雍正皇帝御书。阙里孔庙大成殿重檐九脊,斗拱交错,黄瓦飞龙,雕梁画栋,可谓气势雄伟,金碧辉煌,它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
    历史上,大成殿也多次重修。“大成殿”之名虽然定于宋代,但它的建设却始于唐朝,那时的大殿称为“文宣王殿”,阔五间,基址约在今大殿前的杏坛。宋天禧二年(1018)大修时移至今址,并增扩为七间。后来,大成殿多次因火灾等受损,先后于金皇统九年(1149)、元大德四年(1300)、明成化十九年(1483)、明弘治十三年(1500)等多次改建、扩建。
    大成殿的高贵气质不仅源于其高大而奢华的“外表”,更源于其无与伦比的文化内涵,大成殿承载着孔子儒学的精神,代表着历代对孔子及其思想的崇敬与认知。殿内正中端坐孔子像,颜子、曾子、子思、孟子四配以及孔门四科其他弟子和南宋的朱子等十二哲分列于两旁。除了殿内陈设的礼器和乐器,大殿悬挂的对联与匾额格外醒目。大成殿外柱有清世宗雍正的楹联:“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殿内前后柱有清高宗乾隆的楹联,前联是“觉世牖民诗书易象春秋永垂道法,出类拔萃河海泰山麟凤莫喻圣人”;后联是“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与之相映成趣的是,从康熙至宣统年间,大成殿有九块御制匾额,依次为康熙所书“万世师表”,雍正所书“生民未有”,乾隆所书“与天地参”,嘉庆所书“圣集大成”,道光所书“圣协时中”,咸丰所书“德齐帱载”,同治所书“圣神天纵”,光绪所书“斯文在兹”,宣统所书“中和位育”。
    这些楹联和匾额的赞颂之词,其实是对孔子“集大成”历史地位及对中国深刻影响的准确描述。作为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孔子之前,中国古代文明已经有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尧舜以来尤其夏、商、周“三代”时期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说,孔子的“思想高峰”正是建构在三代时期的“文化高地”之上。正是因为如此,孔子才“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特别崇尚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向往王道之治,致力于传承先王之道,以教化世道人心。
    孔子虽自称“述而不作”,但实际上,他不仅继承传统而且有所“创作”,可谓“述中有作”。基于对人性和人的价值的深入思考,他深刻把握周代礼乐文明的本质。孔子曾言:“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礼乐,如同道理,与天理、人情相呼应。孔子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于是孔子提出“克己”“修己”的思想,“为仁”的目的在于“复礼”,他希望人人自觉遵守社会法度,按照礼的要求为人处世,以使“天下有道”。很显然,只有内心端正,有一颗仁爱的心,才能推己及人,可以“爱人”。孔子立意高,格局大,极高明而道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
    孔子“述中有作”,还体现在通过整理和编订“六经”,进而深刻诠释,将其纳入了他的教学体系,在解构中重建,在诠释中开展,赋予这些文化典籍以前所未有的价值,实现了对古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孔子对待民族文化传统的态度。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孔门弟子则“宗师仲尼”,传述师说。孔子弟子继续阐扬孔子学说,传播、丰富和弘扬了孔子的思想,影响后世既深且广。司马迁称赞孔子说:“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道出了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说:“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差不多都集中在孔子的手里,孔子以后的中国文化又差不多都从孔子那里出来。”
    大成殿是孔子崇高历史地位的象征。孔庙之设源于孔子后学对孔子的祭祀,后来孔庙成为官方举行祭祀活动的文庙,大成殿内的四配、十二哲之外,在两庑从祀孔子的历代先贤先儒最终达到156人,大成殿则是祭祀活动的核心。伫立大成殿前,就能感觉到它的辉煌、庄重与高大,会不觉被这种气氛所感染,一种虔诚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大成殿前,历代有无数士子学人来瞻拜祭祀,人们耳濡目染儒者成圣希贤的荣耀,潜移默化地树立起儒家的人文理想与道德情怀。他们视孔子为信仰,以孔庙为归宿,激励许许多多人成为中华民族的精英与脊梁。清末,有一位自号“梦醒子”的文人曾言:“人至没世而莫能分食一块冷肉于孔庙,则为虚生。”孔庙祭祀是儒家思想和学术的延续,更是价值观和信仰的传承。(来源:《读懂孔庙 读懂中国》 作者: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