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学术研究 > 学术活动 >
孔子研究院举行孟夏儒学会讲
发布日期: 2018-05-23 浏览次数:135 来源:孔子研究院 作者:李静
       为进一步做好传统文化“登峰”与“落地”两方面的工作,2018年5月21日,孔子研究院孟夏儒学会讲在孔子研究院儒学会堂举行。今年2月9日,孔子研究院创新举办了以“中华礼乐文明及其当代价值”为主题的迎春儒学会讲,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此次孟夏儒学会讲,时值孔子研究院海外儒学研究与传播中心、论语学研究中心成立,会讲主题“论语学的研究与传播”也恰好与论语相关。
       著名作家、学者、上海开放大学鲍鹏山教授,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田辰山教授,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济宁市尼山学者、韩国首尔大学郭沂教授,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济宁市尼山学者、韩国安东大学李润和教授应邀担任主讲嘉宾。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济宁市尼山学者程奇立教授,韩国书院整合保存管理团秘书长朴成镇,山东省图书馆副馆长、山东省尼山书院秘书长李西宁,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成积春教授,济宁学院儒学与地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钦鸿教授等专家学者专程前来参加会讲。济宁市副市长吴霁雯, 济宁市委宣传部、市外办以及曲阜市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活动。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副院长刘续兵、陈晓霞,及全院工作人员,以及来自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学院、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尼山圣境和北京、上海、济南、济宁、邹城、曲阜等地文化、教育、文物、旅游等机构和行业的国学爱好者共四百余人积极参加。杨朝明主持了会讲。
       郭沂、李润和、田辰山、鲍鹏山四位教授分别就“论语学研究与传播”这一主题谈了自己的见解。
       郭沂教授指出,孔子和《论语》不论对于中华民族,还是对于我们个人,都非常重要。他提出了“论语类文献”这个概念,除《论语》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孔子言论值得重视,只有把《论语》和论语类文献综合起来去研究,才可以消除许多对孔子的误会。
       李润和教授指出,儒学是包容的,今后也应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来谋求文明间的对话,促进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通过融合和对话打破停滞的体系和自我的界限,从而实现“复古和复兴”、“传承和转换”的历史性延续。儒学的核心价值是以和而不同的实践方法对传统儒学进行理解和诠释,传统儒学正在向现代性的、创造性的儒学转化。 
       田辰山教授从比较哲学的领域出发,提出新时代“一多不分”儒学传播的理论。以“一多不分”作为主题,用西方的语义环境来比较的说明自己的文化,不能只在自己的文化里面说自己。在这个基础之上,建立比较哲学阐释方法的共识,来阐释中国文化、中国思想,把中国传统内涵的东西推动起来,建立中国的话语体系,建立认同儒学的共识。在这个过程当中,要警醒现代以来用西方的语言来解释中国的不对称性。
       鲍鹏山教授分析了《论语》章节的分合问题。他提到,我们今天看到《论语》的20篇,每篇都有相应的章数。那么每一章之间的划分是不是原先、或者历来就是这样的?他认为,《论语》最早的编撰者实际上也会把很多相关的、内容相近的章节放在一起,一些相邻的章节,可能就是孔子的某一次谈话。这样,对《论语》很多的思想就有可能进一步的理解。
       几位学者演讲结束后,杨朝明提出了三个问题,引起大家的热烈讨论。第一个问题:《论语》是不是中国人的“圣经”?郭沂认为,“圣经”这个词我们古语有之,西方借助中国古已有之神圣的概念将圣经翻译成了Bible,在翻译的过程中是有问题的,已经是喧宾夺主了。田辰山讲到,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不对称的问题,“圣经”和《论语》是不可相比的,“圣经”是一个绝对“一”的东西,是以神为中心的,而我们中国的《论语》是以“人”为中心的,《论语》跟中国的其他经典是有机的,不是绝对的唯一的东西。鲍鹏山认为,大家把《论语》和“圣经”进行比较,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这两个经典分别是两个民族的信仰源头,西方人的信仰来自于“圣经”,中国人的信仰来自于《论语》。中国没有宗教的信仰,但是中国有“教”的传统,孔子创建学派以代替“教”,形成文教的传统,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文化信仰体系。
       第二个问题:如何看待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郭沂认为,一章《论语》就可以治天下,那就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李润和认为,其他宗教给人提供吃的、喝的、观念,而《论语》的伟大在于提供给老百姓幸福。田辰山认为,不要单纯的从字面上来理解。《论语》当中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整个儒家传统思想体系的精神,从这个角度理解应该更为准确。鲍鹏山说,这个问题要看“治”这个字怎么理解,如果从制度、技术的角度去理解,“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不太可能的,所以不能从方法的角度去理解,而是应从方向的角度去看,《论语》给了我们一个方向,具体的方法是要我们后人根据自己的实践而得来的。
       第三个问题:就当今整个社会《论语》等经典的弘扬与传播以及经典热、国学热现象而言,这个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些问题?如果有,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郭沂提到,最突出的问题是我们把经典翻译成现代汉语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因为现代汉语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欧化了。李润和也指出,对于韩国人来说,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也是翻译的问题。田辰山认为,最突出的问题,应该是在很大程度上我们讲不清楚自己,特别是不能直面我们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错误思想意识,不能面对西方思想的影响。鲍鹏山提出,要注意儒学的现代性,不能觉得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当一种文化无法在现代社会提供一种思路,不能让我们很自信的面对世界,无法对世界的问题进行自己的解答时,这种文化就没有意义了,所以文化的现代性很重要。
       学者们的讨论引起了观众的热烈回应,并就“论语学的研究与传播”问题向嘉宾进行了提问。李润和教授在回答儒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对韩国青少年的教育问题时提到,韩国有很多关于《论语》的著作出版,并且《论语》在学校里的传播比较广泛。田辰山教授在回答如何运用“一多不分”进行传播时讲到两个问题,一个是要“抠”语言,每个字都有自己的逻辑和道理;另外一个是要注意“一”的问题,中国和西方对“一”的理解具有不对称性。
       最后,杨朝明总结指出,对于中国人,《论语》代表着“传统文化”;对于外国人,它代表着“中国智慧”或“中国思维”。也许你认为孔子“只有一些老练的道德说教”,或者你认为他提出的方法很简单,但他的“不简单”也许正隐含在它的“简单”背后。不管你是不是喜欢它,其中的确蕴含着比你第一眼所看到的更多的智慧。只有仔细品读,或者对照孔子的其它相关材料综合思索,才能慢慢“品味”出其中关于人生的“品位”来。《论语》其实是“生命面向生活”的思考,孔子乃至《论语》的编者想告诉人们,面对生活的各种状态,每个生命都应该有理性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去自觉信奉、遵守人们共有的道德,从而活出生命的精彩。有《论语》相伴,人生的脚步会更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