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新声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林新声 >
阐扬儒家政治理念,探寻儒学发展正道——《儒家政治哲学与政治文化论丛》评介
发布日期: 2018-04-04 浏览次数:70 来源:未知 作者:王法强
    《儒家政治哲学与政治文化论丛》是中国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林存光先生主编的,国内首套专门就历史上儒家政治哲学与政治文化传统进行历史考察和义理阐释的丛书。该套丛书由我国著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方克立先生和南开大学荣誉教授刘泽华先生担任学术顾问,丛书的前四册已由学习出版社于2017年8月出版。这是林先生及其研究团队近二十年来潜心研究儒家政治哲学与政治文化的智慧结晶,对儒家视域中的核心政治价值理念、历史功能与现实政治文化形态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研究与深刻阐发。
    《论丛》第一批出版书目分别为:《天下为公与民惟邦本:儒家两大核心政治理念的历史考察与义理阐释》、《论儒教作为一种文教:孔子、儒学与儒教问题评论集》、《道义、权力与政治:儒家政治哲学与政治文化论集》和《尊王与富强:李觏事功政治哲学探微》,前三册为林先生本人所著相关议题的论文合集,第四册是杜德荣对李觏政治哲学进行的个案研究。他们既遵循王权主义研究范式,又借鉴西方政治理论研究方法。在深入阐发儒家政治思想传统的同时,亦高度关注它在当今的思想走向和发展趋势,并通过批驳、论辩的方式试图“厘清对于儒家本源及其政治学说的各种曲解或谬说”,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儒家思想学说特别是其政治思考的合理价值与实践意义。总之,其核心关切即在于探寻既符合儒学内在理路,又能与时代价值相接榫的健康发展之路。总体来看,该系列丛书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传承性:儒家传统政治理念的深刻阐释及其创造性转化
 
    当下儒学复兴之势日趋强劲,各种样态的儒学新理论和新论说竞相迸发、不断涌现,然而,在一个思想、文化及价值多元的时代,如何为“儒学的文化身份与价值”合理定位,仍然是个富有争议的难题。我们只有先对儒家传统思想理念加以透彻理解和领悟,深刻阐发其合理价值与意义,才能够固本培元,为儒学的良性发展提供持久性的思想动力和本源性的源头活水。
    首先,林先生研治儒学秉持一种“儒家古典主义”的立场和态度,致力于对孔孟古典儒家思想理念的深刻阐发及其创造性转化。他将儒学看作是一种“圣贤相传的智慧传统”,因而,对它的理解和阐释“必须深入其中,透彻地领悟它所深深地根植于其中的文化传统和圣贤教诲的整体脉络和意义语境”。只有深刻领会和把握孔孟古典儒家思想理念中的精髓,才不会被某些固有成见所蒙蔽和误导。但他同时也指出,儒学并不是唯一能够代表中国智慧传统的学派,因而,在当代正确看待儒学的立场和态度应为:“在一种思想多元、价值多样的时代生存境遇下重新阐述和发掘其合理价值与意义。……致力于通过对话和辩难来维护自家思想的合理性与正确性。”正如他在《儒学的当代转化:立场、信念与心态》一文中所言:“我们必须在坚守和传承儒家基本信念的基础上而又能够积极而富有成效地、创造性地回应时代提出的生存难题与挑战,那么儒学才能真正得以良性地转化和复兴。”
    正是基于这一立场和态度,林先生对儒家核心政治理念进行阐述时,既注重在多维度横向比较的视域中深刻阐释其思想内涵,又注重纵贯性地考察其思想演变历程,从而重新阐述和发掘其合理价值与意义,以期实现创造性转化的目的。
    如他对“民惟邦本”评述时,首先细致梳理了近代以来不同学者看待民本与民主关系的观点及态度,在充分比较的基础上,他转换视角对民本与民主比较的前提进行了反思,指出应区分政治价值与政府形式两个层面来重新认识民主与民本的关系。他发现民本思想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可以和“各种不同的现实和理论形态的君主制结合在一起”的事实,说明它本身蕴含着某种超越君主制的价值信念,“具有广泛而普遍的政治适用性”,因而在今天民本也可以和民主制结合在一起。所以,他主张“回归经典儒家民本思想的真正本源,进而涵摄融通民治民主的观念,才是我们政治上努力的正确方向。”不止如此,他还进一步对儒家民本仁道进行创造性转化,提出一种参与式民主的理念,可将其“作为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行动指引和实践根基。”其他诸如对“天下为公”、“道义”、“文教”等理念的阐释,亦大体遵循着这种在传承中创新的模式。
    总之,只有深刻把握孔孟古典儒家思想理念的价值意蕴,才能具备正本清源的“批判武器”,并为儒学的理论创新和健康发展开辟道路。
 
二、批判性:勇于批驳“大陆新儒家”荒谬论调
 
    近年来,“大陆新儒家”思潮兴起而且愈演愈烈,他们“热衷于创制立法而欲建构一套具有儒家传统特色的政法制度”,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强烈而鲜明的政治化和宗教化意识形态色彩的政治主张和具体制度构想”。然而,这些所谓“政治儒学”的理论基础却往往经不起推敲,充满了各种荒谬论调,存在着不少对儒家政治理念的误读、曲解之处,为防止这种不良政治思潮的错误倾向误导我们当下的努力方向,因而有必要通过正本清源来加以驳正,还儒家政治哲学以真面目、真精神。为此,林先生不惜笔墨对“大陆新儒家”的各种政见谬说进行了尖锐批驳。
    在对儒家民本理念有了充分了解之后,即可发现“大陆新儒家”所提出的无论是“为民而王”的王道政治、“儒士共同体专政”,还是“主权在民,治权在贤”诸说均背离了儒家的民本真义,也与民主政治理念相悖。蒋庆提出了“为民而王”的王道政治主张,既反对“由民作主”,也反对“以民为本”,而只是“为民而王”。这实质上既拒斥了西方的民主制度,也否定了儒家民本思想。而且,他所构想的“儒教宪政制度”也有意贬低了民意的重要性。康晓光倡导“儒士共同体专政”,在他看来只有贤人才配有统治权,因而他主张由政治精英垄断政治权力,人民大众只能接受儒家精英的统治。这其实是对儒家精英意识的误解,也不符合儒家“立君为民”的民本理念。
    另外,蒋庆、康晓光等人还主张“立儒教为国教”,进而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儒教国家”。然而,究其实质,“就是重新确立儒教独一至尊的意识形态霸权地位,重新恢复历史上儒士阶级的特权统治地位。”这只不过是些不切实际的“复古更化”幻想而已。尽管学界有关“儒教”的问题争论已久且尚未能达成共识,不过在林先生看来,“儒之为教的本质及其主要功能即在于它对人的教养,而儒家对人的教养的本质是要人知礼义而富有道德理性,而绝不是教人‘唯权势之嗜’”他进而提出了“儒教作为一种文教”的论断:“在历史上,孔子之教或儒之为教就其根本性质来讲,与其说是一种宗教,毋宁说是一种文教,而在今天,与其将其作为一种宗教建制化,毋宁将其作为一种文教建制化,这不仅符合孔子之教或儒之为教的本质属性,而且符合今日现实之需要和时代之要求。”
    最后,林先生还对对近年来“大陆新儒家”中的“康党”们主张“回到康有为”的种种甚嚣尘上的言说和主张进行了见解敏锐、笔锋犀利、针针见血的精彩评述和批判。他指出“康党”所谓“回到康有为”主要是“回到那个维护君主制和倡导国教论的保守主义的康有为”,因而“必须首先把激进主义的康有为和自由主义的康有为像切毒瘤一样把他们从康有为身上切除掉。”然而,这样切割后的“康有为”早已失却其本真面目,“康党”的各种论调岂不自欺欺人?
    总之,从这些评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林先生对“大陆新儒家”的“政治儒学”论调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并勇于进行批驳和揭露,实蕴含着激浊扬清而为真正的“政治儒学”辩诬正名的良苦用心,表达了他对“政治儒学”未来创新发展前景的深切忧虑,以及对我们民族和国家未来政治发展正确方向的清醒认识。
 
三、创新性:儒家政治哲学的理论创新
 
    评价一本书或一套书的品质优劣,学术创新无疑是一重要考量标准。本套丛书不仅在儒家传统政治理念的研究阐述方面比较到位,而且其中蕴涵的创新性的理论思考也较多,兹举数例加以说明。
    其一,关于儒家道义论与参与式政治理念。
    儒学作为一种修己安人的学问,既注重个人的德性修养,也关切政治和公共治理。然而,从何种意义上来论证儒家政治参与理念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林先生提出的全面道义论的政治参与原则,为解答此问题提供了十分具有启发意义的思路。
    首先,“道义乃是士人君子立身处世、入仕参政、经世济民的根本行为准则和终极价值依据。”对道义的追求赋予了儒家积极入世和关切政治的公共情怀与精神特质。这就说明了儒家何以必然是关切政治的问题。其次,儒家的全面道义论“除了要求统治者必须担负其名分所要求的职责和义务之外,还要求统治者必须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对士人精英(仁人君子或圣贤人物)的参政要求和人民的利益福祉与道德教养提升方面的需求做出积极的回应……士人精英亦有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到公共政治领域的国家治理活动当中去”。这种“以道义为价值规范或行动指南而期望士人君子参与公共治理的政治理念”即为儒家政治参与理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供了论证。
    其次,作者这种将内圣学与外王学、心性之学与政治之学一以贯之的内圣外王之道,命名为道义与政治一体相关的“道义政治观”。而后在《义理、权势与政治:二程兄弟的政治哲学论纲》一文中,林先生又对儒家道义政治论进行了深入阐发,颇具启发意义。另外,杜德荣对李觏事功政治哲学进行的个案研究,在某种意义上也属于儒家道义政治学的范畴。如他强调事功“是深切时务、符合道义的公利”,“把天理、道义、公益作为应当追求的政治价值和政治目标。”只不过,这种偏重于“外王学的政事功业”更为突出尊崇王权和寻求富强而已。
    其二,关于儒家多层级共同体理念。
    林先生从儒家政治哲学的视角对“政治”的本质进行了反思,在他看来,“政治是由交往行为所主导的人与人休戚与共、相互协作的人类事业。”在此意义上,儒家政治哲学的特色就在于“创建一种美好的人类社会和共同体生活秩序”。
    林先生认为,儒家视域中的家、国、天下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种“多层级共同体理念”。“家之为家,实是人们共同生活、培育伦理情谊而非各自追逐实现自身利益的重要场所,可称之为关系紧密而以亲亲情感为纽带的‘小共同体’。……所谓‘天下’,毋宁说正是涵盖人类整体的所有人命运休戚与共、紧密相连的‘大共同体’。而家与天下之间,邦国可以说是介乎其间的‘中共同体’。邦国之治,既须行仁政以制民恒产,来保障每个家庭之生活所需,亦需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推行‘以德服人’的王道,从而平治天下。”正是在上述多层级共同体理念的影响下,“中国人一方面常常深怀真挚而笃切的家国情怀,但另一方面却也最能超越狭隘自私的家国观念而祈望天下之人‘同进于大道,同臻于乐利’”。
    综述所述,本套丛书无论是对儒家传统思想理念的阐释,还是对当代儒学热点理论问题的回应,以及对儒家未来发展道路的探索,都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体现了林先生及其研究团队一贯的学术立场、态度和方向,即坚守文化精华、融会现代价值而批判历史糟粕。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四书只是该论丛的第一个系列,随后还会陆续出版推出一批书目。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对于深化儒家政治哲学与政治文化的研究,必将起到重要、积极而有益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