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大会 > 孔子文化奖 >
陈来先生和董金裕先生获得2015年度孔子文化奖
发布日期: 2015-09-28 浏览次数:139 来源:孔子研究院 作者:kza

 

陈来

陈来,1952年生于北京,1981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1982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张岱年先生、冯友兰先生,1985年博士毕业留校任教。曾任北京大学儒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现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国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中华朱子研究会会长、中国冯友兰研究会会长。
 

陈来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宋元明清理学、现代儒家哲学。他最早以宋明理学研究蜚声学界,其研究兼善义理、考据,尤其对朱子、王阳明、王船山等代表人物有深厚、博洽、专精研究,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朱子书信编年考》、《朱子哲学研究》、《有无之境——王阳明的哲学精神》、《诠释与重建——王船山的哲学精神》等累累硕果代表了本领域的世界领先水平。

在宋明理学研究的基础上,陈先生上溯下延,其探究涵盖了从上古时代到现当代的全部领域,创获良多。他视野广阔,治学注重运用多学科、新材料与新方法,其自宗教人类学入手,由巫覡文化、祭祀文化与礼乐文化的延伸、展开视角探讨儒家思想起源。代表作《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对夏商周的宗教与伦理观念作了综合性思想史的研究,对儒家思想的根源做了全面研究。继而,他将研究延伸至春秋时代,广泛涉及占筮文化、天道观念、民神冲突、史官文化、宗法制度、政治秩序、礼仪文化、经典的形成、德性伦理等多项具体研究,从而将三代至春秋的思想、文化传承加以贯通。其著作《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是第一部“春秋思想史”的研究,彰显了这一时代的文化与西周文化在精神气质上的连续性,呈现出儒家思想及整个先秦思想发生的文化前提与环境。

在沉潜于纯粹学术研究的同时,陈先生也始终不懈地为儒学和传统文化在现代世界的发展而努力。自80年代后期以来,他一直积极参加了有关传统与现代化的文化论,努力回应思想文化界的反传统声浪,是当代反对激进的反传统思潮的代表之一。同时对现代哲学与新儒家予以关注、研究,对现代大儒熊十力、马一浮、梁漱溟特别是冯友兰哲学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出版《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新理学与新心学》等书。陈先生特别关心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与现代文化的互动,对儒家思想在现代中国社会和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价值、作用、定位、挑战,都从现代文化的问题意识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传统与现代》一书中他集中阐发了儒学价值传统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对近代以来有关的文化讨论和社会科学研究进行的深度反思,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代表了当代儒学对时代文化思潮的回应。其著作《孔夫子与现代世界》则对儒学在当代面临的挑战,都从现代文化的问题意识给予了回应,包含着对古典儒家教育、政治、礼治思想的现代诠释和解读,以及对现代儒学发展的透视和分析,是对儒家价值以及现代意义的较全面的阐述。2015年陈来先生出版《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一书,这是他近年来理论思考的重要成果,是国内首部系统讨论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专著,称得上“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的代表作,体现了他对弘扬中华文话不遗余力的学术精神,对深入阐述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责任担当。

陈来先生于儒学研究造诣精深,他继承和展开了古典儒学的仁论、道体论等,批判地吸收了近代以来的中国哲学本体论,在综合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将儒学的仁论演为仁学本体论,构建了自己的当代儒家哲学体系。这一哲学建构既是对儒家古典仁学的传承,也是对近代以来中国哲学本体论的接续与回应,是当代儒家哲学的综合创新之作。2014年出版的《仁学本体论》对这一哲学建构进行了全面深入阐述,受到了学界的广泛赞誉,2015年此书荣获第三届“思勉原创奖”。

陈先生对于出土简帛文献亦予以关注,对马王堆帛书、郭店楚简、上博藏简等都作了深入研究,立足于传世文献提出了对于出土文献的独特见解,尤其是对《五行》篇做了系统的研究,丰富、充实了先秦思想史的研究,其研究成果集中汇集,出版了《竹帛五行与简帛研究》一书,在前人基础上另立新的学术典范。

陈来先生多年来活跃于高校讲坛,修德讲学,积极宣扬孔子儒学精义,弘扬中国传统文化。2009年11月1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复建,陈先生出任首任院长,为继承老清华国学研究院的精神传统、弘扬中华文化尽心竭力。同时他积极参加国内外儒学会议,风尘仆仆地往来于世界各地,多次受邀至海内外著名学府讲学交流,对中外文化的交流做出了极大努力。

几十年来,陈来先生致力于中国文化的研究,沉潜深,涵咏广,勇于创新,成就斐然,在学术界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是目前我国儒家哲学思想研究最有代表性的学者,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儒学和中华文化发展最强有力的推动者之一。

 

董金裕

董金裕,1945年出生于中国台湾,苗栗县人,先后就读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政治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班、博士班,并受教于著名学者,孔子第七十七代嫡长孙、衍圣公孔德成先生。曾任台湾静宜女子文理学院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政治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教务长,孔孟学会执行秘书兼《孔孟月刊》、《孔孟学报》主编、孔孟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并曾担任台湾国立编译馆国中国文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编辑小组召集人、委员,国立编译馆高中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编审委员会编辑小组召集人,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副理事长,中国经学研究会理事长等。现任政治大学中文系名誉教授、孔孟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台北市政府市政顾问、台北市孔庙管理委员会委员、康轩文教事业公司国中国文教科书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康熹文教事业公司高中国文教科书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

董金裕先生为当代台湾知名学者、教授。他研精覃思,博考经籍,致力于儒家文化研究数十年,尤其专精于宋明理学特别是朱子研究。在这一领域,董先生著有《章实斋学记》、《宋永嘉学派之学术思想》、《宋儒风范》、《正气文选析》、《忠臣孝子的悲愿——明夷待访录》、《怀旧布新集》、《朱熹学术考论》、《周濂溪集今注今译》等著作。这些研究成果,对宋明时期的学术、学派、学人、学术著作等都有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以此向人们呈现了宋明理学的精深,以及那个时代的儒者风范与情怀。

董先生对经学也有研究,他曾参与由台湾编译局发起的“十三经整理工作”课题,并担纲《十三经论著目录》中的《周易论著目录》一书的编写工作。该书将先秦至1992年间,古今中外的《易学》研究成果汇于一编,广取博采,十分丰富,使研究者更便于查检。另外,董先生在每一著作条目下列“考证”一条,对作者或者著作相关信息予以辨明,尤见其学术功底。

在做好学术研究的同时,董金裕先生更以促进学界的学术交流与发展为己任。在他长期担任孔孟学会执行秘书期间,曾多次举办孔孟学说论文竞赛、经学研习班、孔孟学说定期演讲、国学研究会等活动,并主编《孔孟月刊》、《孔孟学报》;于担任大学学术行政主管及中国经学研究会理事长任内,他又经常举办儒学研讨会,为学术交流与发展搭建多种公平有效的平台,以推动儒学的交流与研究。除此以外,他还往来于海峡两岸,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儒学社团组织,以及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和文明对话活动,与韩国、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各国学者共同筹设国际儒学联合会,并先后担任理事、副理事长、副会长,为促进国际儒学社团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一名学者,董金裕先生不仅仅注重基础研究,更注重中华文化在现代的传承与发展,注重推动儒学走向社会。多年来,他多方呼吁要增加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小学课程安排中的比重,要让青少年在多元文化的熏陶中,更多地认同中华文化经典中展现的精神与价值观。为此,在台湾,他参与编纂中小学《国文》课本,主持审定《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为青少年精心编订传统文化教材。这些教材在台湾产生良好、深远影响,也为今后中国传统文化教材的编写提供很好的借鉴。鉴于此套教材的良好效果,中国大陆中华书局于近年也引进《中华文化基本教材》,经系统修订、改写后,定名为《中华文化基础教材》,供大陆高中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学使用。除了通过学校这条途径之外,董先生还积极探索、组织其他多种形式的儒学推广活动。例如,他为台北孔庙规划春日祭孔、六艺体验、孔庙情境剧表演等活动,以此活化孔庙,推广儒家文化。也曾编著《至圣先师孔子释奠解说》一书,向人们介绍孔子祭祀礼仪的由来、发展与内涵,以此增加人们对儒家文化的理解。在儒学推广这条道路上,董先生坚持不懈,数十年如一日,甘当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者、推广者,其努力,其成效,引人注目。

历史悠久的儒家文化如何融入现代社会,如何更长久地发展,也是董先生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他重视儒家思想的落地,重视将儒家精髓融入社会实践。他积极号召广大儒学学者要更多地关注当下人的生活,紧跟时代脉搏,把学术成果转化为百姓的日常之需,为生活服务,为文化生活的繁荣与进步服务。他也积极提倡将儒家精华融入到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培养中去,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实现青少年的道德培养,实现社会风气的提升。受他的影响与引导,许多人逐渐身体力行,将儒家思想与自身行为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生命、生活的必然。

作为一名儒家知识份子,董金裕先生不仅服膺孔子,深研儒学,关注当下,紧跟时代,而且具有高尚的民族文化情怀与文化使命担当,为守护和延续中华文化的命脉竭诚奉献。

颁奖词

中国文化的传承者、诠释者——陈来

    他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是改革开放时代成长起来的儒学研究大家。

    几十年来,他在中国文化的园地里默默耕耘,孜孜以求,从夏商周三代文明,一直到现代儒家哲学,上下求索,明体发用,成就非凡。

    他好学深思,敏以求之,沉潜于中国哲学,入诸子之堂奥,探百家之精微,向世人揭示了中国古代哲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世界。他研究朱熹、王阳明等宋明大儒的著作,达到了极高的学术水准,被誉为当代宋明理学研究的典范之作。

    他取精用宏,融会贯通,以多元开放的视野,运用宗教学、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方法,从夏商周三代文明中探求儒家思想的根源,将中国思想史的起点追溯至殷周之际,阐释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特殊品格与演进模式,真知灼见,成一家之言。

    他知古晓今,与时俱进,对儒学的现代命运有着深切的关怀和责任担当意识,积极回应思想文化界的反传统声浪,守护和阐扬儒学价值传统,理性分析儒学的现代意义和发展方向,建构了“仁学本体论”,提出了“仁体和用”、“多元普遍性价值”等新理念,精义披纷,发人深省。

    他师出名门,踵武前贤,秉承冯友兰、张岱年等前辈学者的治学风范,考镜源流,辨章学术,穷理析义,实事求是。他笔耕不辍,著述丰富,每一本书都代表着该领域的高端水平,广受学界赞誉。

    他潜心研究,倡明儒学,戛戛独造,博洽专精,在自己狭小的书斋里开创出广阔的学术天地,创获良多,成绩斐然。他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诠释者。

 

中华文化的弘扬者、推广者——董金裕

    他是来自宝岛台湾的知名学者、儒学研究专家,是推动中华文化基础教育卓有贡献的教育家。

    他研精覃思,博考经籍,致力于儒家文化研究数十年,尤长于儒家经典和宋明理学的研究,造诣非凡,成果丰硕。

    他长期浸润在中国圣贤的精神世界,以德润身,平居里和风容与,每遇道义屯蹶否塞之时,亦能挺身而出,侃侃直言,仿佛有孟子泰山岩岩的气象。

    他注重中华文化在现代的传承与发展,推动儒学走向社会。他在台湾参与编纂中小学《国文》课本,主持审定《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多方呼吁加大中华文化在中小学课程安排中的比重,让青少年在多元文化的熏陶中,更多地认同中华文化经典中展现的精神与价值观。

    他以促进学术的交流与发展为己任。主编《孔孟月刊》、《孔孟学报》,举办经学研习班、国学研究会等活动,为学术交流与发展搭建多种公平有效的平台。他往来于海峡两岸,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儒学社团组织,以及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和文明对话活动,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为促进国际儒学社团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服膺孔子,深研儒学,关注当下,紧跟时代,为守护和延续中华文化的命脉,呕心沥血,竭诚奉献。他是中华文化的弘扬者、推广者。

 

获奖感言

陈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晚上好!

    我知道,有很多获奖者在他们的感言中说,他们从未想过获取这个奖项。但是今天晚上在这里,我想告诉大家,这是我盼望已久的夜晚,这个奖也是我一直衷心盼望有朝一日能得到的奖,我要谢谢这个奖的到来!

    从70年代以来,在近40年中,我一直从事于儒学的哲学研究,从前孔子时代追寻儒家思想的根源,到探求宋元明清理学的哲学精神,直到20世纪现代儒家哲学的分析把握,我对儒学的古今发展作了综合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也尝试在前贤的基础上建构起适合21世纪中国发展的儒家哲学体系。但是,所有我所作的研究工作与成绩,与这个奖的巨大荣誉相比,是微小而不足道的。因为,这个奖是以“孔子”命名,是以中国文化的名义,是在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所举办的世界儒学大会上予以颁发的。获得这一奖项,是一个儒学研究者所可能期待的最大回报,所以,不管他以前或以后获得任何奖项,对于一个儒学研究者来说,孔子文化奖必然是他一生中最富有意义的大奖。

    为此,我要向设立孔子文化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济宁市人民政府、曲阜市人民政府,对孔子文化奖评委会及诸评委,给予我个人这一无比的荣誉,表达我个人最深切的感恩和致谢!

    正如我们大家所知道的,孔子文化奖的颁发,并非只是对现有研究的表彰,而是更在于鼓励全世界的儒学研究与文化实践,来丰富世界文化,促进世界和平,让我们在孔夫子的指引之下,向着这个目标,迈进!

 

董金裕

各位学者专家、老师同学、女士先生:

    大家好!

    我很幸运的出生在一个作风开明的家庭,并且在师长朋友的教导切磋下,顺利学习。从小便于长辈教导子弟为人处事道理时,经常引用孔子之言的,充满传统文化氛围的环境中成长。就读小学时,学校走廊陈列着许多圣哲英雄的画像及事迹,看了以后就兴起了「有为者亦若是」的心愿。从中学起,更接触到儒家的经典而「心向往之」。进入大学,在广泛研习儒家思想后,即效法孟子「乃所愿则学孔子也」,立志研究孔学。

    几十年来,我将探讨孔学的心得写成了一些文章,并且规划、参与了一些活动,不论在学术研究的向上发展方面、向社会大众倡导的向外推广方面,或者将传统文化传授给青少年的向下扎根方面,都做出了一些成绩。但这些成绩就如同点滴之水的汇入长江大海一般,实在微不足道,更谈不上有甚么大贡献,但我确实是全力以赴而不敢稍有懈怠的。

    今天承蒙大家的抬爱,将孔子文化奖这一特殊的荣誉颁授给我,除了督促我今后在宏扬儒学上更加努力以外,所代表的并不是我个人的成就,而是彰显了台湾长期以来,持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贡献。其实台湾有很多在儒学的成就上比我丰硕杰出的人物,更应该获得这种特殊的荣誉,我今天只是代表他们来接受这个奖而已,荣耀是属于众多为儒学奉献心力之人的。

    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要选择儒学作为教学、研究的对象?根据个人的体验,儒家思想最切合人情事理,也最容易付诸实践,是一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如实呈现的哲学,也是一种可以让我们安心立命的精神凭借。不仅有益于个人,也可以使群体受惠,值得我们身体力行,更值得我们向社会大众倡导,并传承给年轻的世代 ,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秩序的安定。

    孔子一生致力于推展教育,并曾表达「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是他的志愿,为表敬仰效法,多年以来我即在行有余力之时,协助偏乡教育以及济老、扶幼的工作。司马迁在表达自己推崇孔子的心情时曾说:「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认为既然心向往之,虽不能至,但是可以尽力而为,因此在获得这一特殊荣誉后,将一如以往,把所得捐助给教育、公益团体,追随孔子的脚步,尽力而为。   

    最后,敬祝各位身体健康,精神愉快,大会顺利进行,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