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大会 > 孔子文化奖 >
李学勤先生与安乐哲先生获得2013年度孔子文化奖
发布日期: 2013-09-28 浏览次数:88 来源:孔子研究院 作者:kza

李学勤

    李学勤,1933年生于北京,1951-1952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著《殷墟文字缀合》,1954年起到历史研究所工作,后任所长。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文科高等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1997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最近入选英国学术院通讯院士。曾多次在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清华大学,以及英国剑桥大学、伦敦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达慕思大学,日本关西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港台地区与国外大学研究任教。现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

    李学勤先生是当代中国杰出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与古文献学家,国际知名学者,当代古文字、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与领军人。几十年来,李学勤先生致力于追寻“失落的文明”,进行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探索和研究,破解了众多古代文明的谜团。他注重将文献与考古学、古文字学成果相结合,以古文字、古器物与文献、历史相印证,以古代文明为背景,进而探讨古代学术、思想与文化。在甲骨学、青铜器及其铭文、战国文字、简帛佚籍、古史年代以及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等领域均有重要建树,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2013年获首届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

    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问题上,李学勤先生打破了学术界流行的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于商代的观念,提出了“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的主张。李先生高瞻远瞩,通观中国文明的研究,立足于中国学术史研究最前沿,提出“走出疑古时代”、“重写学术史”、“对古书进行反思”等学术理念,不仅从理论上反思了自宋代开始的疑古思潮,还对重新认识古籍与史事做了大量工作,对中国现代学术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深远影响。他还倡导文明比较研究,出版了《比较考古学随笔》,对比较文明史进行了开拓性探究。

    近三十年来,李学勤先生以新出土文献为契机,以传世文献、古文字互证为根基,倡导并率先致力于中国古代文明与相关学术、思想、文化的研究,成果丰硕,举世瞩目。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李学勤先生主持“夏商周断代工程”,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将夏、商、西周年代学进一步科学化,为廓清古史疑云,深入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发展,推进古代学术和思想文化研究奠定坚实基石。

    李学勤先生将孔子儒学置于中国古代文明的广阔背景中,阐发了“国学、儒学与经学”的关系,严谨论证了“孔子之谓集大成”、孔子思想的“高度、深度和宽度”、“孔子之言性与天道”、儒家“中道”学说等关键问题,对于正确认识孔子儒学,准确把握其渊源、脉络,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他结合出土资料,对孔子与六经关系的研究,对传统认识补偏救弊,意义重大。尤其是对《周易》、《诗经》、《尚书》、《周礼》、《礼记》、《春秋》、《左传》、《论语》、《孔子家语》、《孔丛子》等儒家典籍皆有重要研究,成果为学界瞩目。

    新出简帛尤其是思想文献,打开了古代中国“哲学的世界”。在这方面,李学勤先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1975年起他先后主持和参加过马王堆汉墓帛书、银雀山汉简、定县汉简、云梦秦简、张家山汉简等的整理、注释,并利用这些新材料,对战国以至汉初的学术史、文化史进行探索,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他尤其致力于“马王堆帛书”、“郭店楚简”、“上博竹书”、“清华简”的研究,成果丰硕,贡献卓著!郭店楚简问世后,他率先指出简中的一部分属于子思一系作品,对推动学术史尤其思孟学派研究具有启牖之功。近年来,李学勤先生专心于“清华简”的整理与研究,这批竹简不仅数量庞大,内容丰富,而且是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其中就有不少《尚书》、《逸周书》或与中国传统经史核心文献直接有关的资料。仅仅李先生对其中第一篇《保训》篇“中”的解读,对认识儒家“中庸”思想的形成与演变,以及众说纷纭的《尚书》“十六字心传”就有重要启迪。可以肯定,对这些前所未闻材料的研究,其影响之深将会涉及到中国整个学术史。

    李学勤教授在学术上取得这些重要的成就,是与他勤于治学、勇于探索密切相关的。他自青年起就惜时如金,孜孜以求,有着强烈的事业心与上进心。在治学方法上,他体现出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学科与学科相结合,中与外、古与今相结合等治学特色。从上世纪50年代起,在他的勤奋努力下,共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出版专著20余部。如今,他已至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勤奋向学,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与发展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

 

安乐哲

安乐哲(Roger T. Ames),1947年出生于加拿大,1978年获得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美国东西文化交流中心亚洲发展项目负责人、国际《东西方哲学》杂志主编、英文《中国书评》杂志主编,曾长期担任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还担任北京大学、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他是当代著名的汉学家、哲学家,中西比较哲学研究领域里的领军人物。

安乐哲先生是向西方介绍中国哲学思想卓有成效的著名学者之一。在理雅格、陈荣捷等人大量译介中国哲学经典到西方的基础上,安乐哲重新翻译了《论语》、《老子》、《中庸》、《孙子兵法》等大批中国哲学经典经典。在一些核心范畴和重点论述上,安乐哲花费了很多功夫对西方传统的翻译进行纠偏和重解,力图避免语言的原因带来的误读强调了儒学的重要性,强调了中国哲学在世界舞台上的巨大潜力。他的译著有:1993年《孙子兵法》、1996年与刘殿爵合译《孙膑兵法》、1997年《淮南子原道篇》、1998年与罗思文合译《论语:哲学翻译》、2009年《孝经:哲学翻译》、2001年与郝大维合译《中庸:翻译与哲学阐释》、2003年《道德经:哲学翻译》。在哲学经典翻译工作中,为免除历来中华经典译著含有的西方宗教与哲学假设构思严重染指,安乐哲先生融入大量中西哲学比较阐释,以保证中华经典的西方译著版本,仍能发出自己原声。安教授对中国哲学独特的理解和翻译方法改变一代西方人对中国哲学的看法,使中国经典的深刻含义越来越为西方人所理解。

安乐哲先生秉持“和而不同”的文化立场,一直积极向西方阐释中国哲学与文化。他辨异观同,致力于中西文化会通向,将中西比较哲学推广到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让西方主流哲学界逐步意识到中国哲学的深刻内涵,使中国哲学进一步发挥世界性影响。他与郝大维合作《孔子哲学思微》、《期望中国:对中西文化的哲学思考》和《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被誉为的中西哲学比较三部曲。1999年他还与郝大维于合写《先贤的民主》,为现代人权和民主问题展示比较文化阐释的新视角。构建了中西比较哲学的思想体系,开辟了东西方文化对话的新视野。

安乐哲先生对儒家思想的研究贡献良多。他对中国的儒家文化十分钟情,研究范围集中在先秦儒家,从中西对比的角度来挖掘儒家文化的特征,使西方读者更深一层地领略到中国儒家文化的要义。他积极探讨中国儒学的现代价值,提出“儒家角色伦理学”、“儒家民主主义”等新概念,为儒学的阐释注入新的力量。他努力推动儒学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对话,期待以儒家思想化解西方社会的困境,来推动社会进步。

先生的学术思想在世界发生了广泛影响。他经常应邀赴亚洲、欧洲、北美的国际学术重镇和高等学府演讲,他中国哲学大家的声誉已成为中国与西方沟通的纽带。安乐哲先生的30多部专著可以分为三大类:中国哲学阐释学、中国哲学经典译著和中国哲学文化研究最新成果编辑著作。此外,安乐哲撰写了66篇著作章节、在专业学术刊物发表论文82篇,还有大量字典与百科全书词条文章,以及配合学术研究和传播的数部文献片。安乐哲的几乎所有著作(阐释学与中国经典英文译著),都已经译为中文,由中国一流学术出版社出版。他翻译的中国哲学经典英文译著也被译回中文,促动了新一代英语娴熟的中国学者对自己传统哲学的新阐释运动。

多年以来,安乐哲先生潜心研究,勇于创新,成就斐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儒家思想的研究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对话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学术界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颁奖词

中华文明的探源者、守望者——李学勤

 

他是当代中国杰出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与古文献学家。

他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领域有极深造诣。针对宋代以来低估中国古代文明的思潮,他高瞻远瞩,提出“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继往开来,以地下出土古文字、古器物与传世文献相印证,引领人们追寻中华文明的源头,揭开夏商周三代文明的真相,打开了中国早期文明世界的大门,展示了先民创造的经验、成就与智慧。

他深知儒学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将孔子儒学置于中国古代文明的广阔背景中,论证了孔子思想的深度、高度和“集大成”特征,阐发了儒学地位。他结合出土资料,研究孔子与六经的关系,认定由孔子整理传世的六经是儒家思想理论的源头活水。

他正本清源,论证古书成书的过程与传流。他的研究深入浅出,信而有徵,不仅对传统认识补偏救弊,而且开拓了孔子研究的新视野。

他利用近三十多年来考古发现的大量简帛文献,对古代经典和早期学术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硕果累累,成就卓著。

他目光敏锐,见微知著,第一次揭示了汉代以后孔子后裔世守家学而自成一个学派的事实,勾勒了汉魏孔氏家学传承的线索,充实了儒学研究的内容,丰富并加深了人们对于孔子世家的认识。

他坚信中华文明有着辉煌的历史,也一定有着更加美好的未来。他对中华文明有着坚定而充足的自信,他是中华文明的探源者、守望者。

 

中国文化的传播者、阐释者——安乐哲

 

他是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汉学家,中西比较哲学研究的领军人物。

他钟情于东方文化,倾心于中国哲学,涵泳于儒道各家,贯通古今中西,举手投足间尽显谦谦君子风范。

多年来,他不遗余力地向西方推广中国典籍,翻译了《论语》、《老子》、《中庸》、《孙子兵法》等多部经典,他对中华元典的新诠释、新解读,成就非凡,独步当代,有力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他尊重孔子,精通儒学,他将儒学与西方文化进行对等、互动式研究。他深入孔子的思想世界,追本溯源,深剖精析,总结儒家文化特征。他提出“儒家角色伦理学”、“儒家民主主义”等新理论,对儒学做出创造性阐释。他积极探讨中国儒学的现代价值,为谋求多元文化共存互动而努力。

他主张会通中西,全面诠释中国哲学的内涵,构建了独到的中西比较哲学方法论体系,消解了以往西方学者对中国哲学的一些误读与隔阂,为中西哲学的互相理解与深层对话开辟了新的道路。

他致力于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周游世界,讲学不辍,广泛联合中西方学者展开对话,参与主持世界文明论坛,主讲“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传播师资班”,以其个人的学术魅力构架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释者。化的价值。他好学深思,真积力久,以其丰富的著述、精深的见解,驰骋学坛,享誉全球,为推动中华文化传播与中西哲学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阐释者。

获奖感言

李学勤先生获奖感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女士、先生:

今天我能够在孔子和儒学的故乡曲阜,承受这样的荣誉和奖励,是我有生以来最重要的一大幸事。我生于1933年,1952年开始从事学术工作,如大家所了解,几十年间有种种曲折经历,当然有不少值得纪念的事情,然而在今天获得的荣誉,却是我未曾预料到的。

我大胆地认为,我今天的获奖,是大家对我几十年来所做点滴工作的高度肯定。尽管会上对我的介绍,有许多溢美之处,是我实在不敢接受的。近来我在几次不同的场合都说过,我这个人在过去的大半生,所学甚浅,工作很杂,实是乏善可陈,不足为训。这不是故作谦虚的客套话。我本来是清华大学哲学系的学生,老师有金岳霖、冯友兰等先生,可是1952年我到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做殷墟甲骨的整理。1953年底,又转到历史研究所,担当侯外庐先生的助手,参加《中国思想通史》的写作。直到“文化大革命”后期,又转去整理新出土的简牍帛书,回到考古和古文字学的行当。几经转折,称为“杂学”是最合宜的。

不过,在多年的“杂学”涵泳中,我逐渐形成了一个认识、一个想望。这个认识就是我们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被低估被矮化了,而我的想望就是通过客观的论证、正确的评价,使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阐扬。因此,我在1981年提出要“重新估价中国的古代文明”,以期对国家的文化建设有益。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即现在大家说的“国学”,我的体会是“国学的主流是儒学,儒学的核心是经学”。仔细思考,儒学、经学的开创者,自然是古代文明的集大成者孔子,是孔子总结了唐虞三代的文化传统,创立了儒学,特别是其经学,成为传统优秀文化的中心和象征。我多年以来所企往、所追求的,多年以来所致力、所工作的,如果在阐扬民族优秀文化方面有一点效用,我便感到深深满足了。这也正是我能在曲阜获奖感到特别荣幸、特别激动的原因。

我的努力还要继续下去,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点和教导。请容许我对大会、对各位表示衷心的、热诚的感谢!

谢谢大家!

                                                                        

 

安乐哲先生获奖感言

 

今年,世界儒学大会把殊荣独特的孔子文化奖颁发给我,我感到非常荣幸。我们与许多同道,献身于孔子儒学的传统历史与当代价值,对我们来说,没有比这项大奖再高荣誉。

在学术圈内,对我们来说,没有比获得同行承认价值更高的礼品了;没有比敏感地意识到,自己有限的奉献,却换来如此巨大的慷慨,使我感到更需要谦卑的了。

其实,这个大奖不是颁给我一个人的。是儒家思想教导我们的,与人的关系是首位的;我们存在,从根本上说,并非是以个体,而是以与他人不分的关系!

所以,我接受这份殊荣,代表许多人;我个人的生命,也带有他们的生命。他们曾是我的良师益友,他们曾造就我的生命;很多很多年,他们是我本人美好故事的主人。我们每向前走一步,我们之中的每一个,都身处一个与许多其他人不分的场。

首先,他们—我的恩师:刘殿爵、杨有熊、劳思光、唐君毅、方东美和葛瑞汉;他们之中的每一个,都曾作出值得这份殊荣的贡献。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我接受这份殊荣,还代表很多世界级的学术同仁与前辈;与他们,我享受非凡情趣的友谊与情感,我自己多年探寻的志同道合。其中已有数位几年前就已经获得这一殊荣:庞朴、汤一介、杜维明和牟钟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我接受这份殊荣,还要代表我满腹才华的学生们。多年来,他们教了我很多。学生的日显头角,也为他们老师赢得成功、自豪和卓越。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人是人的关系造就而成,这是孔子哲学一个根本思想。一直以启迪精神的人群同处,这样度过生命的诸多年华,我感到自己有很大福分。想起上世纪六十年代,十八岁的我踏上香港的土地;机会就那样开始:我在这个称作“大中华”的,一些最有声望的学府,先是做学生,然后做起先生:开始是香港和台湾,后来则是全中国各地的许多大学。

在中国大学谋面的教授与学生,构成我学术的家庭。人之造就而成,实为“合多而一”,天事人事皆为“一多不分”;这是从儒家哲学我获得的两个深刻启示。接受孔子文化奖的殊荣,我要代表的就是这个学术家庭,我是作为它的延续。我自己,将把孔子文化奖视作激励与动力源泉的无穷无尽,持久流淌。将竭尽全力做这个家庭代表,不辜负这份厚重的荣誉。

我们处在重要转折时代。确实令人刮目,中国仅用一代人时间,便奇迹般崛起;我们正目睹,世界经济、政治秩序在发生重大转变。世界文化秩序也会变吗?中国文化是不是也将改变世界?

数十年间,中国国内,几乎每所重要大学校园,都悄然出现国学院。在国际,400多孔子学院已遍布世界各地;仅在美国,就多达90余所。今天的世界需要儒家的传统智慧和价值;注重家庭、和谐、道德,是作为人、社会、国家关系不可缺少的生长条件,它有利于建设世界的新兴文化秩序。

儒家思想固然是一种古老文化,根基深刻、稳固,但也同时是生气勃勃、充满活力的传统。她召唤我们:投身、贡献!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儒家思想发源山东,曲阜为策源地,堪称儒家之“耶路撒冷”圣地。而今天,儒家思想所到之处,其影响、其责任,已延伸至全球,成为整个人类共享的文化资源。我们在当今,须笃行《大学》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值世界儒学大会开幕之际,在世界承认与拥抱儒家思想国际价值场合,将这份荣誉赋予我,对我,充满深刻意义。我,现生活在一个亟需儒家思想哺育的世界,真诚祝愿:本次大会精心计划的议程,及其在对儒学历史贡献方面,获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