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新声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林新声 >
《孔子家语》:从“典型伪书”到“孔子研究第一书”
发布日期: 2017-11-10 浏览次数:150 来源:社会科学报 作者:刘续兵
    2013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曲阜视察孔子研究院,饶有兴趣地拿走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研究员所著的两部书,说要带回去仔细看看:一部是《论语诠解》,一部是《孔子家语通解》。前者是尽人皆知的儒家经典,后者则不为一般民众所熟悉。那么,《孔子家语》是部什么书?
曾被认为是“典型伪书”
    提及古代的“伪书”,《孔子家语》可谓典型代表,甚至有人称,简直连“痛加攻击之必要”也没有。今本《孔子家语》或简称《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三国时期魏国的王肃为其作注。该书附有王肃序和汉孔安国后序,记录了孔子及孔门弟子的思想言行,其部分内容见于《礼记》、《大戴礼记》、《荀子》、《说苑》等。而自王注本面世之日起,排斥之言、疑伪之声不绝如缕。尤其是宋代以来,《孔子家语》被疑是王肃为对抗郑学“杂抄他书而成”,宋代王柏《孔子家语考》、清代理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孙志祖《家语疏证》等均认定是伪书。宋代朱熹和清代陈士珂、钱馥、黄震等则持有异议。然而,一千多年来,该书广为流传,《四库全书总目》曾精辟论述说:“其书流传已久,且遗文轶事,往往多见于其中。故自唐以来,知其伪而不能废也。”后经清代范家相《孔子家语证伪》的“考证”,《孔子家语》“伪书说”似乎已成定谳。到了近代,疑古大潮兴起,顾颉刚先生在《孔子研究讲义》中更是将《孔子家语》断为所谓“赝中之赝”,可说对此书的否定达到了历史的顶点。
  要知道,“疑古派”是将所有的古书都视为历史文献来进行研究的,在研究方法上具有相当的“合理性”。既然用相对科学的研究方法都认定其为“伪书”,则《孔子家语》“伪书说”似乎辩无可辩,以后也没有对其加以研究的必要了。与《孔子家语》的命运相似,《孙膑兵法》、《孔丛子》、《说苑》、《新序》、《晏子春秋》等一大批传世文献,都被认定为“伪书”,受到不公正待遇,甚至连《论语》的真实性都有人怀疑,一时间,“反传统的传统”大行其道。
“孔子研究第一书”
    然而,这些被定为所谓“典型伪书”的证据,却由于新材料的发现而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重新吸引了学者们审视的目光。早在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汉墓出土竹简《儒家者言》,内容与今本《孔子家语》相近。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也出土了章题与《儒家者言》相应的简牍,内容同样与《孔子家语》有关。此后就有学者着手对《孔子家语》进行了新的研究,使其真实面目逐渐显露出来。尤为可喜的是,后来发现的上博竹书又提供了《孔子家语》“不伪”的有力证据。庞朴先生指出:“以前我们多相信,《家语》乃王肃伪作,杂抄自《礼记》等书;……现在上博藏简《民之父母》篇的再世,轰然打破了我们这个成见。对照竹简,冷静地重读《孔子家语·论礼》和《礼记·孔子闲居》,不能不承认,它们确系孟子以前的遗物,绝非后人伪造所成。”
  学术界对这部典籍所持态度的巨大转变,自然是出土材料推动的结果。而在运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学者中,杨朝明先生长年坚持跟进《孔子家语》的研究,始终站在这一领域的最前沿。2009年4月,齐鲁书社出版了他主编的《孔子家语通解》一书,在坚持学术性第一的原则下对《孔子家语》进行了注释、翻译以及解读,具有较高的普及价值及学术价值。在《代前言》中,他从“《孔子家语》的材料来源与成书”、“《孔子家语》的家传、注解与‘伪书’问题”、“出土文献与《孔子家语》价值再认识”等几个部分,详尽论述了《孔子家语》成书问题和学术价值,对《孔子家语》“伪书说”的各种“证据”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有力反驳,同时也对《孔子家语》的可靠性和重要价值进行了精当的考述。在出土简帛古书大发现、学术界对古书形成问题的探讨逐步深入的学术背景之下,《孔子家语》研究当仁不让地引领了典籍文献研究的最新潮流。
  通过确立《孔子家语》的可靠性,《孔子家语》的学术价值自然突显出来。用杨朝明先生的说法,其价值不在《论语》之下:不妨做个近似的比喻,《论语》是孔子“语录”的话,《孔子家语》则可称为孔子的“文集”;该书的价值绝非一面,如果深入细致探讨,早期儒学的研究一定会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甚至可称为“孔子研究第一书”。
孔子思想研究的宝库
    虽然经过孔门弟子和后世学者的“润色”,今本《孔子家语》经历了一个很长的编纂、改动、增补过程,但可以说仍不失夫子本旨,是“孔氏家学”的产物。更重要的是,通过《孔子家语》,可以与众多传世文献、出土文献相对照,考证上古遗文,校勘先秦典籍,有着巨大的文献价值,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及中国传统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对于准确把握早期儒学和孔子思想更有不可比拟的价值。比如,通过对比《孔子家语》和《礼记》中都保存有的《礼运》篇,可以发现《礼记·礼运》经过了汉儒的改造,不似《孔子家语·礼运》那般保存了基本原貌,从而证明《孔子家语》具有更大的原始性和可靠性。正是因为材料的原始性,所以其所记载的内容比其他传世文献更为可靠。《论语》中往往是只言片语的一段对话,在《孔子家语》中则可能保存了更为完整的情节、脉络,对于理解孔子真意、对于“《论语》学”研究,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国学教育“入门”之作
    《孔子家语》一书记录了许多孔子及其弟子的轶闻趣事,生动塑造了孔子的人格形象,场景鲜明,叙述灵活,人物的情绪、动作更加具体、直观,与“十三经”中任何一部典籍相比,无论是从趣味性上还是从思想性上来讲,都更适合作为培养读书兴趣的经典读物,适合社会一般读者甚至少年儿童阅读。而其中《弟子行》、《七十二弟子解》等孔子弟子的材料专篇,所列孔子弟子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人物有所不同,在许多方面更为准确、可靠,这些人物传记也更适合青少年励志学习。其实,与其纠结于孩子们应该先读哪些典籍,应对哪些典籍进行“删改、改造”后供他们阅读,培养起少年儿童凭兴趣阅读书籍、养成喜欢读书的好习惯才是更重要的。如果说“四书”、“五经”内容枯燥、文意难解,那么叙事氛围轻松、故事情节丰富,而思想容量并不次于《论语》、《礼记》等典籍的《孔子家语》,实在是一部非常合适的国学教育“入门”之作。(作者: 刘续兵,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员、副院长    来源: 社会科学报, 2014.02.13 ,0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