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新声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儒学资讯 > 儒林新声 >
善政行易,善政不贪
发布日期: 2017-07-11 浏览次数:189 来源:山东画报 作者:杨朝明

  孔子晚年回到鲁国,常与哀公论政。一天,哀公觉得孔子谈过很多道理,教导已经不少了,可是具体该从哪儿着手呢?孔子回答很干脆,希望他从孝悌入手:“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教以爱敬,百姓睦顺,措诸天下,则无所不可。
  治理天下虽然复杂,但都有父母兄弟,那么就从对待父母、兄弟开始吧。因此孔子所说的一句话很重要,即善政行易、善政不贪。
  为何善政“行易”?因为善政“易行”。行易,做起来简单、平易。复杂的事情都由简单构成,好的政治也可从简易、平易处入手。善政一定“不贪”,不贪大、不贪多,贪大喜功就难稳健持重,贪多务繁可能会顾此失彼。《孔子家语·入官》篇记孔子说:“善政行易而民不怨。”行是为政之始,好的政令民众执行起来就容易,就不会产生抱怨。比如,为政者从自身做起就切实可行,他遵守法度,百姓就自觉效法;他办事英明,百姓就加以显扬。为政者出善言、做善事,好的言论天天听到,好的行为不断看到,好的政治就不难出现。为政者做好仪范,执政官吏做好表率,百姓就不放诞无忌,社会就不会混乱失序。
  善政行易、善政不贪的道理可不简单,不然孔、孟、老、庄就用不着不厌其烦地谈论“大道至简”之类的道理了。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又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孔子说:“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他赞赏的态度是:“知不务多,必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必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必审其所由。”这看似朴素道理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道理,孔子、老子希望人们明白“序”,看到“远”,望见“高”;希望人们洞察细微,“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其中包含的是人生的境界。
  孔子有一句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少《论语》注译本读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认为这是孔子的“愚民”主张。事实可能正好相反,这句话不仅不是愚民主张,反而是重民主张,恰恰表明他注重民情与民性。这不仅得到了新出土战国竹书的印证,而且《孔子家语》有一段孔子的话,同样可以纠正长期以来的偏颇:“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既知其性,又习其情,然后民乃从命矣。”孔子接着说:“故世举则民亲之,政均则民无怨。故君子莅民,不临以高,不导以远,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在位的君子管理民众,要从百姓的实际出发,要贴近百姓,不能高高在上,也不远离百姓,不要求百姓去干他们不愿做的事情,不强迫百姓干不能做的事。
  西周初年,政治家就特别注重社会管理中“度”的把握,今本《逸周书》的第一篇就是《度训》,其中说:“凡民生而有好有恶,小得其所好则喜,大得其所好则乐,小遭其所恶则忧,大遭其所恶则哀。然凡民之所好恶,生物是好,死物是恶。”这里讲的是顺民之好恶,讲的是立中补损,从而度小大、权轻重、明本末。孔子、老子也洞明天道,思远志广,知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以及“道弥益而身弥损”和“成而必变”的道理,可见其都有很久的思想渊源。孔子讲“善政行易”,当然不是一味求易,不是片面求简,他主张“居敬而行简”,而不是“居简而行简”。心存简约,还要依礼严格要求,理解事物的内在理路,在这样的基础上,力求简明扼要,果断利落,不能因追求简要而缺乏周密,不因追求平易而做事粗心。推行政事简而不繁,不烦琐,不拖拉,这是为政的“度”,这是为政的水准与高度。孔子说“贪以不得,则善政必简矣”,一味地贪而不易,则善政简略不修,结果却适得其反。《度训》所言“明王是以敬微而顺分”,就是关于“远迩备极”的“度”或方法问题。
  见微知著,原始察终,繁中求简,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事,才能取得成效,这是儒家智慧的精华。《中庸》说:“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有道君子不显山不露水,却踏实稳健,日益彰明;有人做事则雷声大雨点小,开始时声势浩荡,却逐渐归于停歇以至消亡。《中庸》又说:“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明道有德的人则具有内涵,平淡而有意味,简朴而含文采,温和而有条理,懂得成就自己要立足于个人实际,清楚事情的隐微与来龙去脉,明白细小的事物发展变大之后的结果。
  看来,不仅善政行易不贪,做人做事也同样如此!(原载:《山东画报》,作者:杨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