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讲坛
微信公众号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国办函〔1996〕66号)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副厅级建制。孔子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     [ 更多 ]

您现在的位置 : > 春秋讲坛 >
2017年“春秋讲坛”第四讲 田辰山、林存光:《德治与法治问题的辨析与正谬》
发布日期: 2017-04-18 浏览次数:198 来源:孔子研究院 作者:宋振中 邓田田
    4月18日,孔子研究院“春秋讲坛”2017年第四讲(总第六十四讲)在孔子研究院学术讲堂举行。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山东省儒学大家安乐哲团队核心成员、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田辰山和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林存光就《德治与法治问题的辨析与正谬》分别作了精彩演讲。孔子研究院领导胡志平、刘续兵、陈晓霞和全院同仁以及社会各界传统文化爱好者现场聆听了讲座。孔子研究院尼山学者路则权副研究员主持了本场讲座。
    田辰山教授以《建设中国文化要义的法治思想话语体系》为题,从中西比较的角度阐述德治与法治问题。他从梁漱溟先生对中国文化要义的论述谈起,具体分析了当今流行的两种文化要义法治思想话语体系、现在法治思想与话语体系的不对称状态、失去中国要义的法治思想和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要义思想体系以及建设中国法治思想话语体系等五个方面的问题。他认为中国文化的要义是一多不分的,就是道、一以贯之、中华文化精髓、精神内涵、文化基因、核心、核心价值、仁义、文化灵魂、理想、信念、中国文化主体等等。“一多不分”是一把解读中国文化问题和建设中国法治话语体系的万能钥匙!有要义才有文化。建设中华文化话语关键是要义:一多不分,建设中国法治思想话语体系在于找回人民的立场、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法治本质,找回“法治”思想话语体系的“一多不分”,找回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民为邦本的中国文化要义。
    林存光教授以《德性与制度——先秦古典儒家的德性、秩序与制度理念》为题阐释德治与法治问题。他从德性、制度这两个概念含义的辨析与界定引入,指出:人类社群的文明生活离不开德性、秩序和制度,而德性、秩序和制度三者亦密不可分,其中,如果说一定的秩序是人类文明生活的根基的话,德性和制度则可以说是维持和支撑人类文明生活秩序之天然而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维度。并着重梳理和阐发了先秦古典儒家独特的德性和制度理念,诸如修德与讲学、家庭与伦理、尊贤与选举、仁政与王道。他重点阐述了礼制与法制,认为儒家的礼制和法家的法制可以说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制度运行的路径:作为一种“规范路径”,儒家礼制的合理运行需要凭借通过人格修养和道德行为示范的方式而“把其价值观灌输给其成员的能力”;而作为一种“规制路径”,法家法制的成功运行则需要借助于通过规制或激励的方式而有效地“控制其参与者行为”的能力。最后,林存光教授对德治与法治问题作了论述,提出:只有将德性嵌入制度、以制度涵养德性,在德性与制度交相为用的运行机制和整体架构下,才能创建一种美好的人类社会和共同体生活秩序。德性使生活更人道而美好,制度使秩序更稳固而持久。
    讲座之后,田辰山教授和林存光教授还就德治与法治问题与现场观众进行了互动交流。路则权在总结中谈到,探讨德治与法治问题需要回到历史本身。研究儒家的德、法关系,需要把礼纳入法的视野。“礼教”,侧重礼的“德性”修养;“礼法”,偏重礼的“制度”建设。中国古代儒家“法”的概念不同于西方意义上的“法”。“礼”是“法”的精神,也是实践运作,更蕴含着“德”。此次采取类似会讲的形式举办春秋讲坛,其目的在于探讨更好的学术普及模式,以期在弘扬传统文化中推动学术研究。
    春秋讲坛是由孔子研究院、世界儒学大会秘书处、曲阜儒学新院主办,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济宁学院儒学与地域文化研究传播中心、“尼山圣境”等机构协办的公益性学术文化讲座。截至目前,已举办讲座六十四讲,来自中国内地、台湾、美国、日本、德国、奥地利等国家和地区的数十位学者先后登台演讲,累计观众万余人次,产生了持久、良好的社会反响。